近日,《2025年中小学教师人群应用人工智能情况调研报告》在人工智能赋能区域教育创新发展论坛发布。该报告由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区域教育专业委员会联合学科网及全国30余家教育单位共同完成。
调研自2025年6月至9月,历时4个月,共回收有效样本68792份,同时结合了学科网平台6000多万名教师的相关数据。
全国调研样本数据分布
报告显示,我国“AI(人工智能)+ 教育”发展势头强劲。当前,人工智能已实现了对中小学“备课、授课、学练、考试、评价、管理”六大核心教学环节的全流程覆盖;中小学教师常用人工智能工具矩阵涵盖了14大类、90多个具体工具;DeepSeek、豆包等相关APP月活用户数量呈爆发式增长;中小学教师应用群体中,31—40岁教师占比近30% ,成为主力,语文、数学等主科及初高中教师占比相对更高。
近半年来,中小学教师人工智能应用规模增加显著。有应用经历者从75%升至81%,每日使用者从20.3%增至26.2%,人工智能已经成为教育教学的“常规辅助”。60.7%的教师因提升效率、56.7%因减轻负担使用人工智能工具;未使用者多因认知不足(53.4%)、获取渠道有限(37.4%)。应用场景中,以备课为目的的应用最集中,写教案(50%)、制作PPT(42%)、检索教学资料(37.7%)成为主流,但课中、课后的评价与管理环节应用仍然较低。
调研发现,教师们在人工智能应用中面临三类突出难题:一是需反复切换工具,缺乏能一站式满足多元教学需求的平台;二是人工智能工具难以精准匹配教学需求,生成内容有偏差或专业度不足,需额外修正;三是受“提示词”制约,教师不熟悉交互逻辑导致需求表达不畅。
除此之外,不同教师人工智能应用的困扰也值得关注,教龄3年以内新教师担忧内容质量,资深教师又受操作复杂、工具切换繁琐等因素困扰。
报告显示,教师对于人工智能的应用在学段上差异明显,小学教师应用场景以基础教学资源获取为主;初中教师的应用则逐渐向应试需求倾斜,出题组卷类工具的使用需求增加;高中教师对生成内容的精准度要求最为严格,对内容专业性与准确性的期待更高。
总体而言,“即学即用、即拿即用”的实操性内容最受教师青睐。61.19%的教师需要可直接复用的案例模板,53.45%的教师希望获取针对备课、作业批改等具体痛点的应用。
综合调研情况,为满足未来中小学教师对人工智能的应用,需从四个方面作出努力。一是加强“一体化平台”建设,减少工具切换成本,同时针对不同学科、学段的教学特点,研发专用AI模型,提升工具适配性;二是加大“案例式培训”力度,围绕具体场景开展实操培训,并搭建教师交流社群,促进经验共享;三是加快制定“AI教育产品评价标准”,为教师筛选优质工具提供专业参考;四是解决教师教学的痛点,在完成备课等应用基础上,开展诸如教学述评、学业述评等因材施教的教育教学应用及评价与管理应用的探索,实现人工智能与教育教学实践的深度融合。(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通讯员 王雅)
作者:王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