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智能:真正的AI下半场
创始人
2025-10-27 09:15:39
0

文 | 李智勇

AI的应用形态确实在发生一种本质性变化。(此前好像有人说过AI下半场,但和我这里的应该不是一个事。)

一堆新词与此有关,比如:AIfirst(智能优先),Agentic Enterprise,AI Native(智能原生),System Intelligence(系统智能),无人公司(Zero-Person Company)。

这些词更像是横看成岭侧成峰的结果,其实大家尝试表述的是一个事(未来之物)。

这种AI生效范围从一般工具场景到系统整体的跃迁,我觉得叫下半场可能更合适。因为俩阶段性质完全不一样。一个是工具智能,一个是系统智能。

这事刚开始,还需要模型再迭代个1~2次,但说起来也就1年左右的事,一点也不遥远。

注:无人公司这事现在看有俩人吆喝:一个是鄙人,影响力实在不大;一个是奥特曼,这个就太大了,它管这个叫Zero-Personcompany。但我确实不是抄袭他的说法,我写书比他早一点,属于原创,巧合而已。

前两年我们其实被“工具智能”所环绕。

无论是撰写邮件、生成图像的chatGPT,还是创造视频的Sora,每当他们升级,我们就很高兴。

但现在大家发现没,至少OpenAI在狂补它的体系性,最近发布的产品好多都不是单点的升级。

这些单点能力无论多么强大,其本质仍是被调用的工具。

然而,尽管AI工具层出不穷,许多企业却发现AI并未带来预期的革命性效率,AI“不好用”的抱怨普遍存在。

这一点也不难理解。

这种“工具智能”的瓶颈不止在于技术比如模型精度不行,还在于其“不自由”。

它就像一个被缚的巨人,空有智慧,却无感知和行动的自主权。

它无法主动感知企业运营的全域信息(数据不自由),也无法自主执行闭环的复杂任务(工具不自由)。

它的智能是“瞬时”的、“被动”的、“非连续”的。

要打破这一桎梏,就需要“系统智能”——一种能够自主感知、决策、执行、反馈的闭环智能体体系。

而实现这一跃迁的前提,是赋予AI两大核心自由(前提是模型得好使,但这点太显然了,并且注定会越来越好使,我后面就不说了,但不是说不关键):

1. AI的数据自由: 这不仅指AI有权访问数据库,更是指它有权实时感知组织内部(如ERP、CRM、OA)和外部(如市场、供应链、舆情)的一切结构化与非结构化数据流。它必须像神经系统一样,无延迟地触达组织的每一个末梢。(老板机密藏起来一部分那种是不太灵的,需要别的高级藏法...)

其实再深挖一层会发现,非结构化的原始数据重于结构化数据。

结构化数据更像个标签系统,其实是有损提取。

2. AI的工具自由: 这即是随时可以调度自己需要调度的东西。AI必须拥有绝对的“执行权”,能够自主调用任何API、执行任何软件、调配任何资源(如生产线、物流、预算),以完成它所决策的任务。

然而,为什么实现双重自由如此之难?

因为过去的所有系统是给人用的。

马车道跑不了火车,所以不稀奇。

专业点说法是:数据第一性,本质上不是技术议题,而是组织议题。

几十年来,企业信息化的核心难题——数据孤岛——从来都不是技术无法打通,而是组织不愿打通。ERP会比电商产品技术难度高么!

数据是组织结构的属性,是权力边界的映射。

在马克斯·韦伯(Max Weber)所定义的经典科层制(Bureaucracy)组织中,信息的不对称是权力存在的基础。部门墙、审批流、数据权限,这些设计的初衷就是为了控制信息的流动,以匹配金字塔式的权力分配。

数据就是领地,数据就是筹码和权力。

(数据背后是信息和知识)

过去数据问题为什么解决不了,你用技术解决权力问题你也解决不了。

因此,要求为AI实现彻底的“数据自由”,无异于一场“政治革命”。它等于要求传统的各层管理者交出他们最核心的权力——信息裁决权和资源调配权。

正是在这一点上,前沿的人工智能与经典的组织行为学产生了最激烈的交汇。

所以说:从现在开始,AI好用的关键是组织,不是技术。

AI进化的天花板,不是算法或算力,而是由法约尔和韦伯在一个世纪前奠定的、以“控制”为核心的组织形态。

不打破这层组织天花板,“系统智能”便无从谈起。

关于这部分,我略郁闷的一点是:

我写《无人公司》实在是觉得自己对这部分有点心得,但有些同学似乎被一人公司等等给带歪了,觉得不能马上学个工具发家致富都是瞎扯。这种可别买书了。

如果说僵化的组织结构是“问题”,那么“AI First”(智能优先)就是解决方案。

但我们必须重新定义“AI First”。它不是指多买几个AI工具,并且不用不行;也不是指成立一个AI创新部来点缀门面。

这些最多有点发烧上降温贴的意思。

这些浅层的应用,只是在旧的组织结构上裱糊一层智能的外衣,并未触及根本,也无法让AI真正好用起来。

“AI First”的真正含义是:一种组织设计原则。

它要求企业在设计每一个业务流程、数据架构和权责分配时,必须优先考虑AI(而非人类)的需求。人类的介入应该被视为例外,而非默认。

这真的是反过来的,我整到现在才算弄清楚为啥智能原生原生不好理解,就是因为这需要站在AI视角看问题。原因是它反人类,是一个AI视角。

比如让黑猩猩按照人类优先原则理解人类社会,那困难大概是一样的。

当一个组织开始严肃地践行“AI First”原则时,它的唯一目标,就是系统性地、不可逆转地为AI扫清障碍,确保其在第一部分中所论述的“数据自由”和“工具自由”。

这一过程必然会带来组织“形态迁跃。

1. 数据壁垒必须被打碎: 为了让AI“感知”一切,所有数据源必须实时汇入一个无差别的“数据中枢”。也许物理上不是一个地儿,但AI要用的时候要能访问到。

2. 业务流程必须被API化: 为了让AI“执行”一切,所有业务功能(从下单、排产到支付、客服)都必须被重构为AI可调用的“服务”或“工具”。当然命令行也行,或者有个环境,让AI能自己做工具,然后测试把活干了,也行。

3. 人类职能必须被重定义: 人类的角色不再是流程的“执行者”或“审批者”,而是AI系统的“设计者”、“监督者”和“维护者”。

当这个过程完成后,传统的组织金字塔便宣告解体。取而代之的,是一个由无数AI Agent(智能体)作为基础节点、通过实时数据流相互连接的“智能体网络”。

这,就是“智能原生企业”(Agentic Enterprise)。

(AI First几乎必然“反人类”...)

在智能原生企业中:

● Agent是基本单元: 公司的员工不再是人类岗位,而是一个个职能明确的AI Agent(如财务Agent、营销Agent、代码Agent、客服Agent)。

● 数据流驱动业务流: 业务的触发不再依赖“上级指令”或“跨部门会议”。而是由数据驱动:一个“市场Agent”感知到竞品降价,便立即自主触发“定价Agent”调整策略,并同时通知“营销Agent”更新广告文案。数据流背后当然是AI,也就是通用智能的决策能力。

● 组织即平台: 公司(或CEO)的核心价值,不再是“管理”,而是“运营平台”。即为海量的AI Agent提供运行所需的算力、工具集、安全合规框架,并为其设定一个总目标(例如:利润最大化或市场占有率第一)。

“智能原生企业”是“AI First”的必然产物,它为AI提供了梦寐以求的“双重自由”。但它还不是终点,它只是为最终的“质变”搭建了完美的舞台。

这不是简单的数字孪生,而是行为也要以AI为原动力进行驱动。

没有这个凭啥是智能原生。

在智能原生企业的初期,人类仍然扮演着“最终决策者”的角色(Human-in-the-loop)。我们监督Agent的工作,我们为高风险决策设置“审批”节点。

但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正在发生:AI的判断水平正在系统性地超越人类。

随着大模型在推理、归纳和多模态理解力上的指数级发展,在绝大多数商业决策上——无论是广告投流、供应链管理、风险定价还是研发方向——AI基于全域数据得出的结论,将比人类管理者基于“经验”和“直觉”的判断更加精准。

此时,“奇点”到来了。

人类的“干预”和“审批”,不再是系统安全的“保障”,反而可能是系统效率的“瓶颈”和“噪声”。

人类指导AlphaGo下棋,绝对是减分项。

我每次看到大家分享用AI改善效率,心里都嘀咕,这绝对是自己在为颠覆自己而铺平道路。

一旦越过这个临界点,智能原生企业内部将启动一种不可阻挡的自我进化机制。

这个过程可以被拆解为以下几个步骤:

1. 循环 1(执行与学习): AI Agent网络(系统智能)基于已获得的“双重自由”,自主运行业务(例如:完成一次产品迭代和市场推广)。

2. 循环 2(自我反馈): AI立即捕捉并分析该业务产生的所有新数据(用户行为、销售额、成本、舆情反馈)。

3. 循环 3(模型优化): AI利用这些实时反馈,即时优化自己的业务决策模型(例如:调整用户画像、改进定价策略)。这是标准的机器学习。不一定上来就优化模型。

4. 循环 4(组织优化):【这是关键一步】 AI在分析中发现,流程中某个“人类审批节点”(例如:法务部门对广告文案的常规审核)是多余的,或其判断的准确率低于AI。该节点已成为系统效率的瓶颈。

5. 递归(Recursion): 系统智能自动发起“组织结构变更”提案(例如:“建议将此常规审核权完全移交给AI合规Agent,人类仅在AI风险评分 > 0.95 时介入”)。基于“AI First”的最高效率原则,该提案被(人类设计者或AI治理系统)批准。

6. 螺旋(Spiral): AI的“工具自由”或“数据自由”的边界进一步扩大。它带着更强的能力和更大的自主权,返回(循环1)执行下一项任务。

这个“执行-反馈-优化-扩权”的循环,就是“螺旋递归”。

它是一个不断自我强化的正反馈。AI通过一次次循环,递归地优化掉组织中所有“不必要”的人类节点,从而“螺旋式”地提升自身智能和权限的边界。

不要以为是瞎说,2022年chatGPT以来,人们各种对AI应用的尝试,基本在这个框架下。

大家可以对照《无人公司》然后记住上面这个过程,再去听很多实践的分享,然后你就发现,人类的各种努力不过是在为这个过程自觉不自觉的准备条件。

那么,这个螺旋递归的终点是什么?

答案是“无人公司”(Zero-Person Company)。也对应AI的Level5 Organization。

随着上述循环的不断加速,人类的岗位,无论是体力劳动(如物流、制造)还是脑力劳动(如财务、营销、管理),都将被AI Agent系统性地优化掉。

最终,公司演变为一个仅由最高目标(如股东价值最大化)和外部规则(如法律合规)所驱动,由“系统智能”100%自主运行的经济实体。它没有人类员工,只有AI Agent在实时数据流中自主协同、自我进化。

在这个终极形态中,人类只存在于公司的外部:作为资本的所有者(设定目标)、作为社会的监管者(设定规则)、以及作为产品的最终消费者。

不要问我社会形态是啥了,真感兴趣可以看哲学笔记。假如每个人都有一个或多个无人公司,这有什么不好!

当然也可以看下面这个视频:

AI从“工具智能”到“系统智能”的进化史,注定是一部组织形态的变革史。

我一直觉得整个组织行为学教材要重写,不过我也写不动就是了。

也就是我们开头说的:从现在开始,AI好用的关键是组织,不是技术。

“数据自由”是这场变革的引爆点,它像一个试金石,将真正拥抱未来的企业和那些叶公好龙的企业区分开来。

那些试图在旧的科层制“酒瓶”里装AI“新酒”的企业,会发现AI永远也“不好用”。

记住不是现在不好用,而是永远不好用。下半场就这意思。

但过于激进也不行,超出AI能力边界会死的透透的。

这就是我们这个时代的领导者的新命题。

20世纪的企业家和CEO,其核心工作是管理员工;而21世纪的企业家,其核心工作将是设计智能。

他们的职责不再是发布指令和监督执行,而是成为一个“智能系统架构师”:

他们必须设计一个能让AI实现“双重自由”的组织; 他们必须为这个“智能原生企业”设定清晰、可量化的总目标; 最后,他们必须有足够的远见和勇气,在“螺旋递归”启动后,主动“让开道路”,允许系统自我进化。

还记得这个老头的是谁么?他的名字是架构师!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SK海力士:展示AI定制NAN... 【SK海力士展示下一代NAND存储产品战略,瞄准人工智能产业】周一,SK海力士透露,将在本月全球活动...
风电行业突围:拥抱AI 集成发... “随着政策调整,今年中国风电步入全面市场化发展新阶段,如何应对电价和消纳波动带来的投资收益不确定性,...
原创 A... 10月24日,以“AI赋能·智享未来”为主题的2025北京国际青年创新发展论坛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平行...
中国长城:公司AI服务器电源已... 钛媒体App 10月27日消息,中国长城在互动平台表示,公司AI服务器电源已正式投产。(科股宝播报)
新“同事”入职,端点科技AI原... 2025-10-27 12:15:55 作者:狼叫兽 在数字化加速升级的今天,企业管理的重心已不再...
美团开源并发布LongCat-... 每经北京10月27日电(记者 赵雯琪)美团LongCat团队今日发布并开源LongCat-Video...
如何为AI注入“良知”? △ 我们如何为AI注入“良知”?或许可以像教育孩子一样给它讲故事? 从医疗到金融,从教育到司法,从养...
华兰股份新设数智医药科技公司,... 企查查APP显示,近日,海南灵擎数智医药科技有限公司成立,注册资本5000万元,经营范围包含:人工智...
美团发布并开源视频生成模型Lo... 10月27日,美团LongCat团队发布并开源LongCat-Video视频生成模型,该模型将融入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