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4日,以“AI赋能·智享未来”为主题的2025北京国际青年创新发展论坛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平行论坛暨北汽集团国际青年科技人才论坛新汽车分论坛在北京举行。
本次论坛由北京海外学人中心和北汽集团联合主办,北汽研究总院承办,包含主旨演讲和圆桌论坛两大环节。
活动现场,北京理工大学机械与车辆学院特聘教授、“新能源汽车”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邹渊,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研究员、博导、人机交互首席科学家王宏安,地平线战略高级总监张立军,北汽研究总院智驾算法工程专业总师李良等行业专家齐聚一堂,共话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发展趋势。
AI赋能汽车:技术与智能化趋势
随着 AI 技术从概念化到工具化的落地转型,其已经成为驱动汽车产业变革的核心发力点。从研发、生产到服务,AI 正深度融入汽车产业链的各个环节,推动行业进入智能化发展新阶段。
在主旨演讲中,邹渊指出,AI 赋能汽车产业的关键在于电子电气架构的变革。电子电气架构不仅是汽车智能化的软硬件底座,更是 AI 技术落地的关键支撑。它决定了算力分布、数据流通和系统安全,是实现AI算法实时推理、模型更新以及云边端协同的核心。
那么,当智能驾驶进入更高阶段后,AI 是否能完全替代人类的驾驶判断?针对这个问题,王宏安认为,大模型的推理方式与人类思维本质上不同,因此人工智能无法完全取代人类的判断与经验。
在他看来,人类与机器各有优势:人类具备直觉、情境理解和道德判断,而机器拥有更强的计算和感知能力,两者结合,才能实现“1+1>2”的协同效应。
张立军则以《软硬协同、开放协作,加速智驾向高而行》为主题,谈到了自己对智能驾驶的思考。
他表示,中国智能辅助驾驶正处在从普及到进阶的关键阶段。在这个阶段,行业也暴露出明显短板,比如城区辅助驾驶场景过于复杂,导致现有系统在体验上容易出现“太怂”“太猛”“太贵”等问题。智能辅助驾驶要想真正实现从“能用”到“好用”的跨越,不仅要有算力和算法的突破,更要依靠产业间的开放协作。
李良则聚焦人工智能在汽车产业中的发展趋势分享了自己的观点。他指出,在汽车产业方面,AI的发展推动了汽车从电动化向智能化的转型。在电动化时代,汽车核心在于新能源动力系统;在网联化时代,核心变为智能网联平台;而当下进入AI驱动的智能化时代,汽车正在从“智能电动汽车”迈向“AI汽车”。
专家共议智能驾驶与未来出行
在接下来的圆桌论坛环节,北汽研究总院软件领域专家梁海强和邹渊,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张兆翔,北京极佳视界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CEO黄冠,斑马网络技术有限公司研发副总裁徐强,阿里云AI汽车行业线解决方案部副总经理白强则围绕智能驾驶、技术创新及未来趋势等话题展开讨论。
当下,具身智能机器人是AI领域里一个非常火热的话题,那么具身智能技术将如何赋能智能车辆的发展?针对这个问题,张兆翔表示,自动驾驶本身就是具身智能的重要应用。具身智能技术也会在自动驾驶的这样一个应用场景当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关于座舱交互的革新,徐强则认为,AI能够从根本上颠覆人机交互,将汽车从交通工具转变为智能伙伴。而成为智能伙伴的关键在于座舱能够听得懂语言、看得清环境、讲得好并记得住用户习惯。
在云计算支撑方面,白强指出,智能座舱和智能驾驶的发展依赖充足的异构算力和高性能云基础设施,同时要求算力与模型训练、推理、端侧芯片紧密结合。全球分布的云网络、端云协同以及大模型能力,将为车企提供高效、可持续的智能化解决方案,并支持汽车出海布局。
最后,针对智能汽车将会构建一个怎样的未来,各嘉宾纷纷给出自己的看法。白强认为,未来智能座舱将具备长期记忆与主动服务能力,实现千人千面的个性化驾驶体验;徐强预计五年后,智能汽车将成为有智慧、有情感的伙伴;黄冠则表示,智能驾驶在城区的广泛应用将极大改善交通拥堵情况。
整体来看,本次北汽青年科技论坛汇聚专家,深入探讨了AI赋能智能汽车的技术与应用。在AI加速重塑汽车产业的过程中,跨界协同与技术创新将成为智能汽车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
下一篇:风电行业突围:拥抱AI 集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