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5日,在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成立三十周年之际,作为分论坛之一,江苏省写作学会与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联合主办了一场以“AI时代写作教学的困境与突破”为主题的圆桌论坛。论坛由金陵科技学院余晓明老师主持,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社长张鹏、南京林业大学韩模永等六位文学领域专家展开深度对话,交流思想、碰撞观点。
围绕“人工智能是否会取代传统创作”这一议题,南京林业大学韩模永教授指出,传统创作具有“灵韵”特征,强调即时即地性与独一无二性。常规写作或许会被AI替代,但“灵韵式”写作依然存在。“人工智能创作表面上给我们带来便利,深层次却提出更大挑战。未来我们不是担心人工智能取代人,而是忧虑人越来越像人工智能。”
盐城师范学院王玉琴教授持相近立场,她认为:“AI写作永远不可能取代人类写作中最为拔尖、最为灿烂的部分,不可能代替人类情感和心灵历险后的伟大瞬间。”她同时指出,AI时代写作教学面临多重挑战,包括教师生存危机加深、学生主体性弱化、作文评改难度加大以及学生审美能力退化等。
针对“中文系不培养作家”的传统观念,江苏师范大学秘书与写作教研室主任陈韬犀利指出,当前中文系学生写作能力低于预期,折射出写作教学的现实困境。他强调,写作是实践性学科,应让擅长写作的人执教,引导学生在写作中学习写作,并关注写作成果的“销路”问题。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社长张鹏提出“共鸣阅读与共情写作”的理念。他指出,AI依赖模型生成文本,而人类则调动回忆与情感进行创作,后者是AI无法替代的。写作是培养交流表达能力的重要途径,而这种能力是未来人才的核心素养。因此,让学生理解“为何写作”比“如何写作”更为关键。
南京晓庄学院黄海燕教授关注“写作评价难”的问题。她表示,真正的写作能力高度内隐与个性化,其发展缓慢且非线性。传统“一稿定分”的评价方式,容易助长学术速成行为,如套用模板、AI代写等。黄老师在实践中尝试“六项测评法”,注重过程性评价,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王岩副教授则从灵感与素材获取的角度提出应对策略。他倡导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学事件”,从而激发思考与写作欲望。他认为,写作教学中常强调的“灵感”“顿悟”“创作冲动”等看似玄妙的概念,实则孕育于我们所经历的日常“事件”之中。
江苏省写作学会会长骆冬青教授对本次论坛给予了高度评价:“下午的论坛,就Al与写作以及写作教学遭遇的困境与对策,作出有深度、有智慧的分析。韩模永教授的探究有前沿性,对Al写作跨媒介、超文本、机器写作等问题,提出了中国特色的解决方案。张鹏社长则对当前写作与创新人才培养,Al写作与人的记忆、经验、个性等差异作出思考。王玉琴教授、黄海燕教授、陈韬主任对当前写作中的诸种困境作出分析,从实践角度,以自己经验,提出了可行路径。王岩副教授从“事件”角度论写作,对写作中最为关键的难点,作出了一种很具突破性的思考。余晓明教授主持圆桌会议,给予巧妙牵引和智慧点评。会场互动尤具交互性,情境感和事件性,将圆桌会议推向永不闭环的开放、灵动、自由的思想空间!”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王颖
摄影薛超
校对 陶善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