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王红)记者昨日从省医学科学院获悉,河南省首个“AI+超高通量类器官芯片智能自主实验平台”建成启动,不仅填补了河南省在类器官芯片全自动化研究领域的空白,更标志着我省在生物医学前沿技术创新与临床转化研究领域迈出了关键一步。
作为生物医学领域的前沿交叉技术,类器官芯片因其能够高度模拟人体器官生理功能,已成为临床前药物筛选、疾病机制解析与个性化医疗探索的核心工具。而“AI+超高通量”技术的深度融合,更进一步突破了传统实验模式在规模、效率与智能化方面的局限。该平台以“全自动化类器官芯片培养系统+共聚焦高内涵显微成像系统+AI模型数据解析系统”为三大核心架构,构建起从类器官自动化培养、精准检测到智能化数据分析的全流程闭环,实现了科研实验的“自主化、高通量、可追溯”。
平台的核心硬件支撑凸显技术领先性与实用性。全自动化类器官芯片培养和检测系统整合了耗材堆栈、机械臂、自动化细胞培养箱、移液工作站、多功能酶标仪及细胞成像系统等多模块,可实现不同规格类器官芯片的自动化细胞分装、换液、加药、染色及培养,并同步完成对细胞活性、毒性、信号通路及特定标记物表达等多重关键指标的精准检测。该系统每日预期使用时长超6小时,能有效规避人工操作带来的污染风险与实验误差,为高通量药物筛选、类器官功能研究提供稳定可靠的技术保障。
平台建成启动后,将推动类器官芯片技术成为临床前决策新标准,加速实验室数据向临床应用的转化,助力解决我省在肿瘤、神经系统疾病、代谢性疾病等领域的精准诊疗技术瓶颈。平台启动运行后,将发挥技术辐射与资源共享作用,为省内高校、科研院所、医疗机构及生物医药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助力打造区域生物医学创新共同体。
未来,河南省医学科学院将以平台为依托,持续深化“AI+类器官芯片”技术研发与应用,围绕重大疾病机制研究、创新药物研发、个性化医疗方案探索等方向开展重点攻关,力争将平台建设成为国际领先的类器官芯片技术创新中心、人才培养基地与成果转化平台,守护人民健康。
上一篇:还有家庭伦理戏!《燕云十六声》AI NPC被老外疯狂调戏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