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记者 徐玉芹
2025年11月22日,山东大学首届“邓从豪奖”颁奖典礼环节结束后,“从豪讲堂”开讲。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院、中国科学院院士、山东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1980级校友马大为以《发展高效方法,提高合成价值》为题,与师生展开深度交流。针对人工智能热潮下的科研方向选择、长期坐“冷板凳”等青年学者关切的问题,马大为院士给出了务实建议。他提醒青年学者,不要太迷信人工智能在科学研究上的作用,因为“人的跳跃性思维不是靠人工智能的逻辑推导能够实现的。”
你的“灵机一现”,靠AI逻辑推导无法实现
当被问及人工智能如何助力化学研究时,马大为院士首先肯定了AI for Science的价值,但他同时指出了关键局限。他说,现在人工智能在化学研究上的最大问题是,已经发表的数据,很多都是碎片化、不可用的。
“比如说你做两百个底物,只有30个底物行,那你就发表那30个,剩下的失败的都不讲了,但人工智能希望看到你那几百个不成功的东西。而且,这里面很多数据是不规范的。”马大为院士以自己团队的研究为例解释道,“我们有几千个配体要换不同的筛选,现在是用高通量的方法在筛选,所以我们的数据是原始的,而且是系统的。”马大为表示,他们正在与国内几个人工智能团队合作,“看看能不能通过人工智能发现一些新的反应条件。”但他坦言,到目前为止,“人工智能只是提供一些帮助,还无法带来大的改变。”他说,“我们所有的突破,都是自己在试的过程中找到的。”
马大为特别强调了人类思维的不可替代性。他说,人的跳跃性思维,不是靠人工智能的逻辑推导能够实现的。“很多时候,你的‘灵机一现’,可能是某个重大发现的源泉。”马院士提醒青年研究者不要太迷信AI在科学上的作用,而应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
从社会和产业需求中寻找课题,山东有优势
马大为院士建议青年学者要站在更高层面思考研究的价值。“我们的反应优化工作之所以持续多年,主要还是因为产业有明确需求。”他直言不讳地指出,如果某个反应本身没有太大意义,动用AI资源去做优化“实际上有点浪费”。
马大为特别提到山东作为化工第一大省、制药第二大省的独特优势。他说,这是难得的环境,“因为很多企业都有重要的研究需求。”“如果你缺基金,可以试着反过来想一下,我们能不能给这个领域、这个社会做出一些重要贡献。”
他解释说,实际上他们的很多问题都是企业提出来的。“我们在研究并解决问题后,又上升为理论的问题。”这种从实践中来、到理论中去的循环,使得科学研究既有应用价值,又有学术意义。
马大为院士建议青年学者做科研不要局限在自己的小领域。“你一定要到一个大的层面去看一看。这样的话,局面或许会扩大一点。”
鼓励年轻人选择能够“打破天花板”的方向
针对青年学者关于“长期坐冷板凳”的困惑,马大为院士旗帜鲜明地提出:“科研已经到了坚持长期主义的阶段。”他鼓励年轻人选择能够“打破天花板”的方向,而不是跟在别人后面“炒剩饭”。
马大为院士以自己的经历为例解释道,自己在这个领域做了几十年研究,到现在发的文章不到300篇,但让他感到很荣幸的是,“我们选的每一个工作,背后大部分是有它的价值的。”他建议年轻学者学会反思,反思自己的工作做完后对社会、对领域到底有没有重大影响。“假如有影响,你就去做;假如你只是在别人的基础上加一个不痛不痒的文章,可以少做一点。”
这种价值导向的科研观,在马大为院士看来是中国科研走向成熟的必由之路。马大为表示,当大家对发CNS习以为常的时候,肯定要考虑自己的工作对社会、对世界到底有什么贡献。
马大为说,他们在2018年发表重要论文之后,连续8年没有发表新作,但最终获得3000万元的重点项目支持,正是因为解决了关键问题。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