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视频号意公子当文人苏轼成为农民苏东坡视频的概要
创始人
2025-07-14 21:18:59
0次
对视频号意公子当文人苏轼成为农民苏东坡视频的概要
北宋元丰三年二月,苏轼因“乌台诗案”贬去黄州,官府安排他的第一个落脚点就是城南的定惠院。居住寺院,虽然不是很理想的处所,但对初来乍到、惊魂未定,政治上遭受极大打击的苏轼来说,无疑是个修身养性的好地方。因为靠着微廉的俸禄,实在无法养活家人。于是他便在黄州城外的东坡上开荒种地,自号“东坡居士”。自此,人们便称他为苏东坡。
为了全方位给小伙伴们安利他,意公子埋头翻阅了 200多篇文章,好几本大部头,花了很长的时间去追随苏东坡的脚步,陪着他大起大落,看遍人生风景,最后还形成 100多页的 ppt总结。
苏轼初到黄州,苏轼内心的煎熬和困顿,没有亲身经历过的人是很难想象的。
刚刚过去的那场风波,那屈辱的牢狱生活,让他开始怀疑人生;经历的人情冷暖,也让他寒了心。
深夜孤寂,他用《卜算子》表达心迹: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然而现实根本没给他多少时间感伤,吃饭问题首先被赤裸裸地摆在台面上。
本来他和苏迈两个人,在定慧院蹭个斋饭,还勉强得过;不久包括苏辙的家眷等一二十人都来了,再也蹭不下去了。
他每个月的30串钱,只能高高挂在房梁上,每天用叉子叉一串来用。
拿到钱就把叉子藏起来,避免冲动剁手。毕竟,这样用都会月光,哪还禁得起多用!
但再怎么节省,一大家子人的吃喝还是成问题。
就在这个节骨眼儿上,朋友马正卿找当地知府申请了一块废弃的营地给他用。
这块营地压根就不是种植用地,到处都是瓦砾,杂草丛生。
但好歹有50亩啊,如果都种上粮食和菜,温饱问题不就解决了?
文豪也得向现实低头。
苏轼换上布衣,戴着草帽赤着脚,当起了开荒农民。
由于这块地位于城东门的山坡上,潜心田园种植的苏轼叫它“东坡”,自己也称为“东坡居士”。
至此,文人苏轼正式变身为农民苏东坡。
公元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乌台的黑狱,从此成为苏轼的精神炼狱。在经历被关押了一百三十天的牢狱折磨后,苏轼在漫天的风雪中,启程前往幽居之地黄州,即今天的湖北黄冈。
彼时的黄州只是长江边上一个穷苦的小镇,唯一连接外界的也只有一条古老的驿道,苏轼就将在这与世隔绝的困境中获得自我的救赎与重生。
当苏轼从京都一路风尘踉踉跄跄赶到黄州的时候,因一时无处落脚,只好暂借寺庙栖身。丢官免职死里逃生的苏轼整天闭门不出,除了远方时而传来的钟声,平生好友竟一个也联系不上。深夜梦醒时分,在彻骨的孤寂中苏轼发出“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的哀叹。为追求内心的安宁,他转身走向了佛教,在定坐参禅中观照自身,在晨钟暮鼓中解答生命的真谛。
随着苏轼的家眷来到黄州与他相聚,生活的困境也接踵而至,在没有官俸的情况下,只好节俭度日。于是,苏轼每月最初便取四千五百钱,断为三十块,挂在屋梁上,每天早上取一块用于生活所需。但这也不是长久之计,公元1081年,苏轼因朋友相助得到一块五十亩的荒地,此地在黄州城东,且坐落在山坡上,苏轼便以“东坡”命名。
当锄头镰刀取代了笔墨纸砚,苏轼便也成了苏东坡,为了生存去劳动去躬耕。有时,苏东坡干脆跑到田间、水畔、山野、集市,追着农民、渔父、樵夫、商贩谈天说地,与世俗百姓混在一起,感受着人性中的宽容与温暖,在平凡的生活中最终悟出“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的豁达。
举报/反馈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