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末,从团结湖探望老姐妹,老北京人王麟芬乘690路车返回燕保·双桥家园,这里是一处花木繁茂,人情味浓厚的夏日公租房小区。有人问我,我家在哪里,我说是双桥的一所公屋。
"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记者日前从市住建委了解到,截至目前,全市已筹集公租房20万套,发放租赁住房18万套,基本实现了“应保尽保”。
公租房二十万套。
保民生保稳定
在四年前,王麟芬与燕保·双桥家结缘。她在团结湖地区生活了30年,于2017年3月首次来到双桥地区。原来的房子使用面积只有28平方米,太小,于是申请了60平方米的公租房。
新来的人,不熟悉的王麟芬觉得小区位置有点偏僻,曾经失望过好一阵子,现在只有满意了。「环境好了,物业服务好了,学校配得上超级市场,街坊相处也很融洽,越住越有味道,咱自诩是‘黑庄户区CBD’。」借鉴了商品房小区业主委员会的做法,王麟芬说,双桥家园也发起了租户管理委员会,大家伙儿有什么意见都可以向委员会提,“楼门口的集中电桩就是租户提出意见之后新加的。
公共租赁住房是基本民生托底的住房类型。近几年来,本市不断完善公租房制度,从优先向城镇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配租,逐步扩大到新就业无房职工和稳定就业的非京籍无房职工。据住房城乡建设部统计,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建设公租房20万套,发放住房租赁补贴18万套,到2019年底,全市低保(含分散供养的特困家庭)、低收入家庭备案率达到99.02%,基本实现“应保尽保”。
有39处集体土地出租。
为青年租客解决“痛点”
南三环方庄桥,90后租客郑艺博开始习惯了一种全新的“共享”生活。他住的是名为泊寓·院儿的集体土地出租房屋,不但每月交4200元的房租,住上民水民电、家具俱全的独立小公寓,而且随时都可以到公共图书馆读书,参加社团活动,或到健身房练肌肉。「租约稳定,维修方便,设施齐全,对于年轻人来说,这三件事是最重要的,恰巧在这里也可以做到。」
从郑艺博口中能够解决青年租客“痛点”的集体租赁住房,是北京租赁市场的新鲜事。自2017年起,北京市作为13个试点城市之一,开始了利用集体土地建设租赁住房的试点工作,允许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通过自主开发经营、联营经营、入股经营等方式,建设和经营集体租赁住房,解决项目周边就业人口、城市运营服务保障人员以及城市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需求。
据悉,截至2020年9月底,全市共有39个集体土地上的租赁住房项目开工建设,可供供应房源5.3万多套,其中中小套型90平方米以下职工公寓类房源占大多数。
配建13.67万套住房。
平衡解决困难家庭问题。
除了积极构建“保基本、分层次、广覆盖”的住房保障供应体系外,本市还着力于精准分配、减证便民。
北京住建委介绍,从2016年开始,陆续取消了申请家庭需提交的社保、个税、收入及住房证明等相关证明,实现了保障房申请“零证明”,申请材料由“一页”变为“一页”,填写内容减少了60%以上。现在,通过信息共享,住建部门可以对每一户保障房申请家庭的收入、住房、车辆、银行、证券、保险等信息进行核对,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通过建立专项台账,加快推进本市特殊困难群体住房保障工作,自去年以来,先后三十多次针对低保、低收入、大病、重病、伤残、优抚、退伍军人等特殊困难群体,开展专项配租,优先配租1万多套住房。与此同时,加强市级统筹作用,对东部和西部地区住房短缺的城市,统筹安排部分公租房,满足中心地区困难家庭的实物配租需求,促进均衡保障。到目前为止,已累计为中心地区分配了13.67万套住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