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在国际著名心律失常专业杂志Europace上再次发表了上海市胸科医院房颤中心刘旭教授团队的最新临床研究成果,根据这一临床研究,刘旭教授团队在国际上提出了最新阶梯式消融策略。这一策略与以往国外策略最大不同是:1、强调反复标测;2、强调房颤要终止为终点。
何谓“房颤”及房颤为何要做消融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一种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特征为心房无规律地快速收缩,导致心跳节律异常。房颤不仅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还显著增加了脑卒中和其他心血管事件的风险。射频消融术作为一种非药物治疗手段,被广泛应用于房颤疾病的管理中,主要原因如下:
1、旨在恢复正常心律
房颤时,心房失去了正常的收缩功能,射频消融的目标通常是隔离肺静脉入口处的异常电信号源,从而阻止引发房颤的电信号传导,有助于恢复和维持正常的心房节律。
2、旨在减少症状
许多房颤患者会出现心悸、气短、乏力等症状,严重影响日常生活。消融术旨在显著减少这些症状的发生频率和严重程度,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3、旨在降低中风风险
房颤使血液在心房内滞留,容易形成血栓,进而增加中风的风险。通过消融消除房颤,旨在大大降低这种风险,有时甚至避免了长期抗凝治疗的必要。
4、旨在改善心脏功能
长期房颤会导致心脏结构和功能的变化,如心房扩张和心力衰竭。早期进行消融,旨在有助于逆转这些不利变化,保护心脏功能。
5、旨在减少住院和医疗费用
反复发作的房颤可能导致频繁就诊和住院,增加了医疗成本和社会负担。有效的消融术旨在显著减少这些不必要的医疗开支。
6、旨在提高治疗满意度
相较于长期依赖药物治疗,许多患者往往倾向于更便捷的解决房颤问题。成功的消融手术旨在满足这部分患者的治疗期待,提高治疗满意度。
7、适应症广泛
射频消融不仅适用于阵发性房颤,也适用于持续性和长程持续性房颤,为各种类型的房颤患者提供了更多治疗的可能性。
房颤射频消融的经典策略有哪些
随着医学技术的持续发展,目前主要有几种经典的消融方法被心内科医生广泛应用,每种策略都有其特点和适用范围。
1、肺静脉隔离
(Pulmonary Vein Isolation,PVI)
这是最常用的初始治疗策略,尤其是对于阵发性房颤。目的是通过电生理标测找到连接心房和肺静脉的特定位置,使用射频能量或冷冻能量中断异常电信号的通路,防止它们从肺静脉进入心房,诱发或维持房颤。
2、腔室基质改良
(Cavity Substrate Modification)
主要针对持续性或长期持续性房颤。除了肺静脉隔离外,还包括复杂的局灶消融、心房线性消融(Linear Ablation)、左心房顶部、底部或峡部消融等,旨在破坏维持房颤的大面积异位激动环,优化心房电传导途径。
3、左心耳封堵
(Left Atrial Appendage
Occlusion,LAAO)
对于不适合长期抗凝治疗或者抗凝治疗有高度出血风险的患者,可以通过器械封堵左心耳,减少血栓形成,降低中风风险。虽然不属于传统意义上的消融策略,但在房颤管理中具有重要地位。
4、复合策略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将上述两种或多种策略组合使用,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例如,先进行肺静脉隔离,然后根据需要加入局部消融或线性消融,以达到彻底清除异常电生理基质的目的。
5、导航引导的消融
使用磁导航系统或高清标测技术辅助消融,提高消融准确性和安全性,减少并发症风险。这包括Carto、EnSite Precision等系统,能提供精确的心脏三维模型,指导消融操作。
6、基因导向的个性化治疗
最近的研究表明,遗传因素可能影响房颤的发病机制和治疗反应。未来的消融策略可能更加重视基因型信息,实现真正的个性化治疗,比如针对特定基因变异开发靶向疗法。
每种消融策略的选择应基于患者的具体病情、心电生理特性、医生的经验和医院的设备条件。有效的消融策略不仅能显著减少房颤的症状,还能降低房颤相关的并发症风险,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随着技术进步和科学研究的深入,房颤消融策略将持续演进,为患者提供更多、更好的治疗选择。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胸科医院刘旭团队从患者为本的角度出发,不断探索治愈房颤病患的最佳术式,经过多年上万例的临床经验和理论探索精炼出的“肺静脉隔离及转子消融的胸科术式”和“房颤转子-胸科标测方法学”,除此之外还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了用腔内超声替代食道超声检查,并在上海率先开展房颤零射线消融手术。
刘旭
上海市胸科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上海市领军人才;上海市优秀医务工作者(2012—2014年度);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上海交大优秀博导;获上海银蛇奖提名;中国Rotor俱乐部创始人。现任上海交通大学心房颤动诊治中心主任。自1998年在国内率先开展房颤经导管射频消融基础和临床研究,至今累计完成各种心律失常介入手术50000余例,房颤导管消融手术近30000例。
新民网出于传递健康资讯的目的刊登此文,不代表本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