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子玉
本质来说,董卓是想复制东汉外戚干政的传统,但在法统缺失孤军奋战的情况下根本就不是世族的对手,新一轮的外戚与朝臣的博弈最终导致了天下的四分五裂。
公元88年,汉章帝刘炟驾崩,十岁的刘肇继位,是为汉和帝。由于汉和帝冲龄践祚,于是帝国就切换到了女主干政,外戚专权的路:窦太后以女主的身份遥控朝政;窦宪兄弟以外戚的身份垄断庙堂。
此后,随着皇权的不断更新,外戚势力也是动态更新的节奏,窦宪、邓挚、梁冀、窦武、何进等人都是东汉王朝有名的外戚势力。
请注意,这些人在宦官和朝臣势力的虎视眈眈下之所以能把持朝政,最大的优势就是,他们和皇室之间纯正的血统关系,甥舅关系,这就是法统,是他们挟持天子驾驭朝臣的关键“参数”。
如果失去这个法统,强大的朝臣势力或者宦官集团分分钟就敢掀桌子夺权。
公元189年,汉灵帝刘宏驾崩,终年三十四岁,皇长子刘辩继承皇位,由外戚的代表大将军何进和世族的代表太傅袁隗共同辅政。
但接着却发生了何进和袁绍准备联手诛灭宦官集团的事。结果是,何进处事不密,被宦官反杀,袁绍、袁术兄弟率兵攻打皇宫,一举剿灭了宦官势力。
在外戚和宦官势力同时被杀的情况下,世族成为一家独大的格局,彻底控制了朝政。如果按照这个逻辑发展下去,历史根本就不需要三国的过渡,直接就可以跨步进入西晋,切换到皇帝与世族共治天下的频道。
但变数就是,袁绍和何进在策划诛杀宦官的行动中引入了外力,董卓、丁原、桥瑁等人都率兵来到了洛阳附近,而董卓此行的目的根本就不是诛杀宦官,而是想在这场外戚、宦官、世族三方势力混杀的乱局中,火中取栗,控制朝政,将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这就是他无视何进的命令继续向河南郡进军,完了又在洛阳宫变之后迅速找到外逃的皇帝并将其控制的核心原因。
后来的事大家都知道,袁绍优柔寡断错失了攻灭董卓的最好机会,董卓通过兼并武猛都尉丁原部队、收编大将军何进余部,以强大的军事实力彻底控制了朝政。
此时的董卓已经站在了历史的十字路口,以什么身份、以哪一种模式来控制帝国,成了他必须要迅速做决断的事。在此之前,帝国要么是外戚干政,要么是宦官专权,还从来没有过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模板,再说,即使他这样做,关东诸侯会听他的号令吗?朝臣会接受他的指挥吗?
显然不太可能。
世族只会选择勤王这条路,里应外合,以武力夺取被董卓抢了的蛋糕。
董卓最好的办法就是,借鉴成功经验,复制此前的老路,而能供他选择的只能是:外戚干政这条路。
董卓切换路线的标准动作就是:废掉皇帝刘辩,改立陈留王刘协为皇帝。因为,刘协是董太后养大的,而董卓又和董太后是同姓,硬攀个亲戚也是行得通的。
所以董卓废立皇帝,一是为了立威,最重要的还是想复制外戚干政的老路,说什么刘辩话说不明白太笨、刘协口齿伶俐,那都是骗鬼的话。
也就是说,董卓在某种程度上是在执行汉灵帝生前设计的由董氏外戚执政的路线,只是如今的外戚是孤军奋战,没有宦官作为援手。
而董卓虽然有西凉边军作为支撑,但依然是孤军奋战,时刻都在刀尖上行走,尤其是他这种在洛阳没有任何根基而又缺乏“法统”的“外戚”,世族只会将他看作是挟制天子的权臣,时刻都在寻找机会干掉他。
所以,董卓要想在洛阳站稳脚跟,就必须向以世族为代表的朝臣示好,双方都做些让步以达到某种平衡,然后做到面子上的和睦相处。
因此,董卓不仅没有追究袁绍私自逃跑的事,还给了他渤海太守的职位,同时任命袁术为后将军、曹操为骁骑校尉。
同时,董卓还给在党锢之祸中遭到迫害的名士陈蕃、李膺等人平反,并给了他们的子孙一定的职位,而且,董卓还派人专门去祭祀陈蕃、窦武等人。完了又将一些重要职位给了世族成员:
荀爽为司空、陈纪为五官中郎将、韩融为大鸿胪...同时任命了吏部尚书汉阳周毖、侍中汝南伍琼、尚书郑公业、长史何顒...
不是世族就是名士,或者是在党锢之祸中遭到禁锢的士人。
典型代表就是名士蔡邕,简直就是火箭式升迁的节奏,直至官至侍中,搞的蔡邕都觉得不好意思,感觉董卓多少有点草率。
对于地方州牧的任命,董卓依然是毫不吝啬——以侍中刘岱为兖州刺史、陈留孔伷为豫州刺史、颍川张咨为南阳太守...
还是尽量让利于世族、名士。
而董卓自己的心腹却没有享受到他“外戚干政”的红利,都只是出任军中的一些将校而已。
但在世族的认知中,这本来就是属于他们的蛋糕,凭什么让你董卓来分配,完了我们还要对你感恩戴德,凭什么?
于是,后将军袁术逃往南阳、骁骑校尉曹操也逃回了老家,变卖家产,组建了五千人的队伍。
完了就是,关东诸侯团结在袁绍的旗下组建了所谓的讨董大军,包括冀州牧韩馥、豫州刺史孔伷、河内太守王匡、兖州刺史刘岱、陈留太守张邈、广陵太守张超、东郡太守桥瑁、山阳太守袁遗、济北相鲍信...
看看这个名单,孔伷、刘岱,这些人都是董卓任命的,但人家根本就不领情,原因就是身份标签的不同:
这些人属于世族,而董卓属于边军,如今又硬给自己贴了个“外戚”的标签。
既然身份属性不同,那么双方代表的利益自然也就不同,当然也就不可兼容了。
同时董卓毒杀少帝刘辩的事也彻底寒了士人阶层的心。这些人之所以支持董卓,其实本质是支持皇权,如今你董卓竟然敢操持废立的事,那简直就是在撞击士人阶层的信仰。
所以,士人阶层也站在了董卓的对立面。
既然已经发展为了敌对关系,董卓为了安全起见,于是就将国都由洛阳迁到了靠近凉州并有山川之险的长安。对于反对者,董卓一律采取强硬手段:太尉黄琬和司徒杨彪被免职、城门校尉伍琼和督军校尉周毖被处死...
迁走之前,董卓还对洛阳的财富进行了清空:洛阳的府库被打包、富商被洗劫、皇陵被挖掘...
为了保证新都长安有充足的人口,董卓还同时将洛阳的百万人口统统迁往了长安。然后就是一把火将洛阳宫化为灰烬。
此时的董卓几乎就是手拿当年秦国的牌,以关中和凉州为基本盘与关东群雄对峙。说实话,只要董卓理性规划、耐心应对,这副牌还是有的打的,因为他毕竟手握地理、人口、财富这些优质资源,更是有汉天子这张牌,还是有操作空间的。
毕竟,关东群雄也不是铁板一块,他们也在趁着打董卓的机会搞互相兼并,比如,兖州刺史刘岱袭杀东郡太守桥瑁、幽州刺史公孙瓒攻打冀州牧韩馥、公孙瓒在弟弟公孙越阵亡的情况下又攻打袁绍、袁绍袁术兄弟又是搞合纵连横互相兼并...
关东群雄都是趁着讨伐董卓的机会将自己的利益最大化,整个讨董过程中,只有曹操和孙坚两人是真心打董卓的。
没办法,这是皇权被削弱之后的必然现象,天下本来就是皇帝和世族的天下,如今,皇权削弱,世族自然释放自己的野心搞兼并。
看看关东群雄,就像当年的关东六国,根本就团结不到一块去,而董卓的凉州军团又是精锐,又有吕布这位当世猛将,还是能从容应对关东局势的。
只是,董卓在失去民心的同时又在内部制造了各种矛盾,结果导致了王允和吕布的联合,最终将董卓刺死。
董卓一死,关中也就彻底乱了,同时,整个天下也正式切入了军阀混战的乱局。
可见,东汉末年三国的乱局完全是由董卓这个变量引起的,而董卓又将一手还算不错的牌打的是稀巴烂,最终落了个横死的结局,而天下也因为他的死而跑步切入群雄逐鹿的频道。
怎么说呢,在强大的世族面前,董卓其实是寸步难行,他的失败是注定的。
写文不易,看完记得点个“赞”。谢谢!
/
推荐阅读:
猛人,全都是赌徒
/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我:
下一篇:谈话人和谈话对象怎么区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