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吗?辽宁舰每次出海都会带回大量海洋生物,甚至达到了几十吨重,但这些海鲜却被白白销毁了!这是怎么回事呢?
有些人可能会想,航母上人员众多,这些海鲜直接就能“就地取材”,为什么不摆上餐桌呢?
航母上的人怎么吃,吃什么?
的确,航母的后勤保障不是那么容易的一件事。
我国整体的海上环境相对安全,所以航母的主要作用还是响应突发事件、战略威慑、远洋作战、保护航道和海上资源,以及参与国际维和行动或人道主义援助、执行反走私任务等。
以上那些任务,不是十天八天就能回来的,许多都需要在海上待上数周数月,而航母这样的大家伙又很难得到补给,所以船上人员的饮食更需好好考虑。
一艘航母上有多少人?拿辽宁舰来说,它的满载排水量67,500吨,如果搭载36架歼-15型重型舰载战斗机,再加上各个兵种以及后勤人员,总人数可以达到将近2600左右,虽然这考虑的是满员的情况,但每次千人左右是有了。
这么多人对于吃饭的花销无疑是巨大的,依旧拿辽宁舰举例,它的餐厨部门有5个膳食加工区、3个主食加工区、1个面包房同时加工,确保饭菜供应及时。考虑到航母全天作战的属性,还设置了一日六餐、自助餐、送餐等方式相结合。曾有记者采访辽宁号舰长,舰长透露称辽宁号每天消耗的食物总数在十吨以上。
揭秘航母身上几十吨海鲜的真相
既然航母对于吃食的消耗如此巨大,那“免费获得”的这数十吨海鲜不正好是充足的食源吗?它们种类繁多,堪称海鲜大餐,但我们为何一口不吃,反而全部销毁掉呢?
其实,这个答案归纳下来是“安全”二字。
仔细看航母带回的海鲜,很大一部分都是一种麻烦的生物——藤壶。关于藤壶,你可能在某个短视频中刷到过人类正在帮助海龟清理身上的这种寄生物,既恶心又解压。
它会找上游速缓慢的动物进行吸附,为了避免掉落会直接扎根于动物皮肤深处,很多海龟由于藤壶的大量吸附而无法浮上岸换气,被活活憋死。
而航母船底巨大且坚硬的平台对藤壶来说就是天堂,它们聚集于此迅速繁殖,仅需3周就可以从卵成长为成熟个体。如果长时间不处理,一个月左右航母底部会附着密密麻麻的藤壶。
航母本身的材料涂层含有有毒物质,藤壶的附着能力又强,这些被清理掉的“海洋蝗虫”身上可能积累了大量的有害物质和重金属,如果食用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甚至危及生命。
即使航母身上还有其他种类的生物,但它们种类复杂,很多都是我们不熟悉或难以食用的品种,还可能携带未知的病毒和细菌,对人类构成潜在的威胁。这也是导致它们不能被食用的一个原因。
对于藤壶的处理仍面临诸多挑战
对于体型庞大的航母来说,附着其上的生物就宛如一层厚厚的“生物污垢”,对本身带来的危害更是不可估量。
首先它们会加重船体重量,增加水流阻力,降低整体航行速度。其次,藤壶会堵塞航母传感器,降低感知系统准确性。此外,藤壶死亡和繁殖过程中释放的酸性物质会腐蚀航母船底涂料,加速船身老化从而影响航母安全。
藤壶问题并不是中国独有的现象,很多国家都不堪其扰。美国海军每年要耗资约2.5亿美金来处理它们。2023年英国媒体也报道,澳洲维京猎户号因为要处理船底的藤壶被迫在海面上停摆了一周。
除了航母,海上钻井平台、海底隧道等工程项目遇到藤壶也是头疼不已,它们附着在建筑表层会加快海上建筑的腐蚀速度。
目前比较主流清理藤壶的方式还是高压水枪和化学清洗剂。为解决藤壶问题,许多国家也在积极研究新技术。如由特殊材料制成的可以减少藤壶附着的船底涂层,采取生物方法控制藤壶繁殖速度等。
总之,面对航母船底这些海洋生物时,我们仍然面临着诸多挑战。
航母化身“捕鱼船”这一说法也揭示了人类与海洋生物之间复杂而微妙的关系。如何更加安全、环保地处理这些生物,是需要深入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未来的我们,需要继续探索和创新更加科学合理的方法,并思考如何平衡人类活动与自然界的和谐共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