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时如何欣赏建筑》读后感
安庆市第一中学高二(11)班 吴雅涵 指导老师:江鑫
书山有路,瀚海无极,品味四季可见世间之美;驻足大漠、仰望星空,可见空间壮阔;星斗转移,人间烟火,斗、梁、架、椽、瓦之间,处处是人情与生活。16岁的一天,当我邂逅《少年时如何欣赏建筑》这部著作时,仿若踏入了一座由美学法则、空间秩序与文化肌理构建的神圣殿堂。
建筑,这一凝固的艺术,宛如一部部立体而深邃的史诗,默默记录着时代变迁与文明演进。在这本书的字里行间,少年的我似一位虔诚的行者,第一次以一种旁观者的角度,被谆谆教诲着。似有声音呢喃于耳畔,被引领着穿梭于岁月堆砌的建筑长廊之中。建筑不再仅是简单的砖石堆砌与空间围合,而是一部部无言的史诗,承载着人类的情感与记忆,一种充满生命力与情感张力的存在。
我惊叹于经典中外建筑的外形与结构之美。那宏伟壮丽的哥特式教堂,其尖顶以凌厉之势刺破苍穹,飞扶壁巧妙地分担着建筑的重量,展现出一种垂直向上的动态美感,是力学原理与美学追求的精妙融合。中国传统的四合院,布局严谨,中轴线对称,体现了儒家的中正平和思想,其内向型的空间结构营造出宁静祥和的氛围,是秩序与和谐的完美诠释。每一处线条的勾勒,每一个比例的协调,都遵循着严格的几何规律和美学原则,展现出建筑师对美的精准把控。
建筑与环境的关系,更是一种生态共生与文化呼应的巧妙结合与平衡。一座依山而建的古堡,巧妙地利用地形地势,与山峦起伏融为一体,展现出防御与融合的智慧。滨水的建筑群落,通过亲水步道、观景平台等设计元素,将水景引入生活空间,营造出灵动活泼的氛围。建筑的朝向、布局、高度等要素,都充分考虑了日照、通风、景观等环境因素,实现了自然与人工的和谐共生。同时,建筑作为地域文化的载体,与当地的风土人情、历史传统相互呼应,形成独特的文化景观。
16岁的我是感性而奔放的。当抛开稚嫩以专业的视角欣赏建筑时,会发现建筑风格的演变背后蕴含着深刻的社会、经济、技术变革的烙印,记录着世事变迁。从古典主义的严谨对称到现代主义的简洁流畅,从后现代主义的多元融合到当代建筑的绿色生态理念,每一种风格的兴起与发展,都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方式、审美取向和价值观念的转变。建筑不仅是艺术的表达,更是社会发展的见证和推动力量。
建筑,于少年而言,是一场无声的教育。我们在古建筑的静谧中,领悟到先人的智慧与匠心;在新颖建筑的创新里,激发自己对未知世界的勇敢探索。欣赏建筑,让少年的视野不再局限,思维不再狭隘。我们开始懂得空间的运用,明白结构的奥秘,仿佛在无形之中,打开了一扇通向无限可能的大门。
合上此书,心中感慨万千。建筑,作为一种空间的艺术、文化的符号,为我们提供了一扇洞悉人类精神世界的窗口。少年时期的我们,应心怀敬畏之心去欣赏建筑,解读其背后的文化密码,领悟其中蕴含的人文精神。让我们在建筑的美学殿堂中徜徉,让心灵在艺术的滋养下得以升华,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人类文明的博大精深,以更加坚定的步伐迈向未来的创造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