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只是一纸证书?不,专利能换来几千万“真金白银”!10月31日,国家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新闻发布地方行活动”走进重庆大学。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该校多个科研团队的科技成果,利用专利许可、专利作价入股、“先使用后付费”等方式,成功实现从“实验室”走向“大市场”。
创新
从“权益让渡”到“权益约定”,破解“不愿转、不敢转、不能转”
高校科技成果属于职务发明,因所有权属于单位,其成果转化涉及一系列流程和手续,同时还存在国有资产流失的风险,这在很多时候导致科研团队“不愿转、不敢转、不能转”。
为着力破除制约科技成果转化的瓶颈障碍,近年来,重庆大学持续深化科技成果转化体制机制改革,不断激发科研人员转化科技成果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重庆大学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该校出台了科技成果转化、专利管理、资产评估、离岗创业、科技评价等制度,使其覆盖成果培育、确权、评估和转化的全过程,解决决策机制和收益分配等问题,全方位营造鼓励创新、提升成果质量、促进转化运用的良好环境。
值得一提的是,该校积极探索赋权改革的成果转化模式,于2020年率先实施“权益让渡”模式,对于允许转让的科技成果,学校经评估并收取一定比例资源占用费后,将成果所有权让渡给完成人或赋予完成人长期使用权,由完成人自主实施转化。
在此基础上,今年重庆大学又推出“权益约定”模式,通过协议约定未来收益比例等方式,将科技成果的使用权和所有权赋予科研人员,鼓励推行“先使用后付费”,减轻科研人员转化和企业使用科技成果的资金压力,激发创新活力和潜能。
案例
攻克精密传动关键技术,以专利许可形式实现成果转化
上述一系列改革,让重庆大学的科研团队受益,推动了专利成果转化运用。
在位于重庆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的重大-来福智能精密传动研究院,记者看到,实验室的一边,机械手臂在空中来回挥舞,显得格外灵活、丝滑;另一边,科研人员正站在试验台边,全神贯注地做着试验。
据介绍,智能精密传动技术在工业机器人、航空航天等高端装备制造领域应用广泛,其水平直接决定整机动态服役性能和可靠性,是国家智能制造体系的核心技术支撑。
不过,长期以来,我国精密传动在服役寿命、精密度等方面与世界先进水平存在较大差距,无法满足高端装置使用要求,成为亟待突破的“卡脖子”关键技术。
重庆大学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院副教授杜雪松说,他所在的“高速重载传动系统与智能装备”研究团队,在朱才朝教授带领下,经过20余年潜心研究,攻克了长服役寿命下精密传动高精度保持机制、齿形复合设计与综合误差消减补偿方法等关键技术,建立了高性能精密传动设计制造技术体系,开发了自主设计分析软件,研制出高性能谐波减速传动、行星滚柱丝杠传动等智能精密传动产品,技术水平和产品性能达到国际一流水平。
去年12月,重庆大学与浙江来福谐波传动股份有限公司进行了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签约,以专利许可的形式,将其智能精密传动技术系列知识产权进行转化,并在此基础上深化技术开发合作,合同总金额达到5000万元。
“此次项目签约,有效解决了高端装备精密传动研发机构与市场应用结合不紧密的问题,加快了智能谐波精密传动、行星滚柱丝杠精密传动等产品国产化进程。”杜雪松表示。
成效
14项成果总评估价值1.5亿元,成功吸引超10亿元投资
敢于大胆创新,探索赋权改革,真正激发了越来越多科研团队的创新潜力和活力。
重大电气工程学院李辉教授团队的“电机与功率器件设计及系统控制技术”7项专利成果,也以作价投资方式实现了转化运用。
据李辉介绍,该系列专利评估价值为1200万元,通过专利作价入股,吸引了社会投资1800万元。
目前,团队与投资方共同注册成立了一家公司,推动该系列专利成果走向产业化,广泛应用于新能源电驱、新能源发电、输变电装备以及工业机器人等领域。
重大资源与安全学院副教授蒲源源团队研发的“矿山灾害智能监测预警技术与装备”,包含多项专利技术,可以为客户提供软硬一体的智能化、信息化监测预警方案。
目前,团队正在洽谈以“权益约定”模式进行专利转让,让专利在企业中“先使用后付费”,推动成果加速转化。
……
据统计,目前,赋权改革模式成功应用于重庆大学14项科技成果转化案例中,其总评估价值1.5亿元,成功吸引了超过10亿元投资。这“泼天的富贵”,为该校的科研事业和成果转化工作注入了强大动力。
重庆大学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该校将按照国家成果转化相关政策和今年出台的《重庆市加快推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若干措施》,进一步深化机制改革、优化服务流程、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活力,积极探索科技成果转化的新模式、新路径,在更广的领域、更深的层次上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推动更多优秀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大市场”,不断将学校的科研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新重庆-重庆日报首席记者 张亦筑)
上一篇:怎么卖好领克Z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