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雅(化名)的儿子出生时仅30周,体重1400克,面临颅内出血、呼吸窘迫等严重并发症。两天后,云雅第一次看到儿子的照片,照片中的他皮肤暗红,血管清晰可见,嘴里插着气管插管,身上布满监护电极,仿佛一位年迈的老人。
医学上,胎龄小于37周的婴儿被定义为早产儿,他们因体重过轻、器官发育不完全而常被贴上“脆弱”的标签,又由于数量相对较少,社会对其认知有限,未能意识到他们背后的健康隐患和治疗需求。
一名早产儿躺在广妇儿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的暖箱里。
11月17日是“世界早产儿日”。近年来,中国早产儿救治水平取得了显著进展,更多早产儿得以存活。然而,救治费用高、后遗症负担重、资源分配不均等问题仍未解决,家长的心理负担和经济压力也让“救不救”成为一个艰难的抉择。
智慧设备研发促进早产儿精准化监护
医学上,胎龄不足37周出生的新生儿被称为早产儿,其中胎龄小于32周的称为极早产儿,胎龄小于28周的称为超早产儿。他们因胎龄小、体重轻,器官发育不成熟,适应子宫外环境的能力较差,发病率和致死率显著增加,是围生期新生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广妇儿新生儿中心主任张华岩与患儿家属沟通。
据统计,全球每年约有1500万新生儿为早产儿。在中国,早产率从1998年的5.87%上升至约10%,成为围产医学中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医疗技术的提高让早产儿的存活率显著提升。”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疗中心(下称“广妇儿”)新生儿中心主任张华岩回忆,20世纪90年代,许多28周以下的超早产儿由于家长认知不足、药物短缺或技术局限,常被迫放弃救治。如今,随着现代医学的快速发展,即使是21周或22周的超早产儿也能得到有效治疗,这在过去是难以想象的。
张华岩说,子宫为胎儿提供最佳的生长环境,但早产儿却失去了母体子宫环境的保护,因此救治他们必须通过精细化技术和高端设备模拟类似环境,以支持其器官发育和身体康复。
例如,高级暖箱能够精准控制温度和湿度,为早产儿提供稳定的热环境;专用呼吸机可提供必要的呼吸支持,这些设备在救治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张华岩检查患儿身体状况。
除了做好内环境支撑,全流程监测同样不可或缺。广妇儿院长周文浩表示,我国正在不断推动无创监测技术等创新救治技术的研发和发展。例如,柔性可穿戴生物传感器通过实时监测生命体征,帮助评估早产儿是否存在神经系统损伤或其他并发症;微量血液监测技术仅需数滴血便可精准分析血氧等多项指标,为治疗决策提供可靠依据。
家长救治早产儿意愿有所提升
早产儿的救治,是医学界的难题,也是新生父母的巨大考验。呼吸、喂养和感染,是早产儿治疗过程中必须跨越的三大难关。胎龄越小,住院时间越长,通常需要等到矫正胎龄35周,体重近2公斤或以上,才能出院。如果治疗过程中发生严重并发症,则住院时间会进一步延长。
对于经济条件有限的家庭,医疗费用往往成为影响救治决策的关键因素。
张华岩算了一笔账——一个胎龄30周、体重1500克的早产儿,若在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住院3周,需花费6万至8万元;而胎龄25周左右的早产儿顺利出院,至少要花费20万元,若出现严重并发症,费用可能高达百万元。
广妇儿珠江新城院区病区主任赵小朋表示,尽管部分地区提供治疗补助,但平均每个家庭能获得的资助仅为2万至3万元,远不足以覆盖医疗费用。在医保覆盖有限的情况下,不少家庭因此陷入经济困境。
广妇儿珠江新城院区病区主任赵小朋给患儿喂奶。
除经济压力外,未知的发育前景和可能发生的后遗症也是让部分家长放弃治疗的原因。家长往往担忧孩子即使存活,也可能面临长期的健康问题,如脑瘫、智力障碍等。
“实际上,除了极少数患有严重疾病的早产儿,大多数早产儿的预后是乐观的。”张华岩以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为例解释,这是早产儿因肺发育受限或损伤导致的慢性疾病,胎龄越小发生率越高。然而,与成年人的慢性肺病不同,早产儿的肺具备一定的修复潜力。如果实施精细化支持,多数早产儿的病情可逐步好转,未来能够过上正常的生活。
“风险不可完全预测,但尝试救治可能带来希望,放弃治疗则意味着失去一切机会。”张华岩认为,对于超早产儿的救治,多学科会诊和医患之间真诚、透明的沟通尤为重要。医生需要如实说明存活率和潜在风险,既不夸大也不隐瞒,帮助家长在充分了解事实的基础上做出理性决策,为孩子争取生存机会。
如今,越来越多的家长选择尝试救治,为孩子争取活下来的机会。同时,广妇儿NICU开放探视,鼓励家长参与护理,通过“袋鼠式护理”、家庭照顾等方式与孩子建立亲密联系,并通过培训提高家长护理技能,降低了患儿再入院的风险。
如今,越来越多的早产儿家庭选择救治孩子。
早产儿分级诊疗可提升存活率
“很多人将超早产儿视为罕见病,其救治效果与治疗中心的资源和经验密切相关。”周文浩说,当前我国早产儿抢救成功率逐步接近发达国家水平,但后遗症发生率仍不理想,这与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诊疗模式不规范等有关。
张华岩坦言,当前基层医院在早产儿管理能力方面仍存在不足。虽然部分医院配备了暖箱和呼吸机等基本救治设备,但因缺乏治疗经验和标准化诊疗流程,患儿病情可能因初期管理不当而恶化,进而增加转诊至高级别医院后的救治难度。
以喂养为例,张华岩说,喂养与营养支持是早产儿治疗中的关键环节。然而,许多医护人员因担忧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等并发症,延迟了喂奶时机,对患儿的生长发育极为不利。
“母乳喂养是早产儿最好的选择。”张华岩介绍,广妇儿通过制定标准化喂养方案,推行母乳优先的喂养策略。实践表明,这种方案显著缩短了早产儿实现全肠道喂养的时间,减少中心静脉留置时间,降低相关感染风险,同时未增加副作用。
广妇儿推行母乳优先的喂养策略。
“为合理配置医疗资源,推动分级诊疗和区域化管理尤为重要。”张华岩呼吁,早产儿可根据早产程度和病情轻重分级,极早、超早和重症早产儿应转诊至具有丰富经验的区域救治中心,待病情稳定且生长情况良好时,则可返回基层医院进行护理和观察,从而提高整体救治效率。
作为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广妇儿将联合中南地区16家省级妇幼保健院,构建中南地区胎儿新生儿医学联盟,进一步提升区域救治能力。
周文浩介绍,联盟将通过“宫内转运”模式,强化围产期干预,在孕妇分娩前将其转至具备新生儿救治条件的医院,确保高危早产儿出生后第一时间得到专业救治。针对复杂病例,联盟将整合外科、ICU等多学科团队提供专业支持。
广妇儿院长周文浩与团队沟通救治方案。
针对早产儿常见的后遗症,如慢性肺病、脑损伤等,联盟计划开展专项培训项目,提升医护人员的管理能力。同时,联盟还将共同开展新技术研究与数据共享,探索如宫内手术和新药开发等创新治疗手段,进一步优化早产儿复杂疾病的治疗效果。
“通过区域联动与学科整合,我们不仅在提升存活率,更期望为早产儿创造更好的生命质量。”周文浩说。
周文浩检查患儿情况。
采写:南方+记者 厉思璇
摄影:南方+记者 许舒智
通讯员:周密 陈文
【作者】 厉思璇;许舒智
广东健康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