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洮,古称狄道。
秦献公元年(公元前384年),灭西戎部族狄,设置狄道县,为临洮建县之始。
秦昭王二十七年(公元前280年),设置陇西郡,郡治为狄道。东晋十六国时,前凉改置武始郡。
唐朝初期,置临州,后置狄道郡。唐肃宗宝应元年(762年),吐蕃连陷秦、渭、洮、临四军,狄道陷于吐蕃。
五代十国时期,仍属吐蕃所有,改称武胜军地。
北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改武胜军为镇洮军,后升镇洮军为熙州,建置熙河路,治所设熙州。
金、元、明、清均置临洮府,府治狄道。
清乾隆五年(1740年),迁府治于兰州,建狄道州。
民国二年(1913年),降州为县。民国十八年(1929年),改狄道县为临洮县。
1949年8月16日,临洮和平解放。1949年7月,中央西北局决定设立临夏分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临洮、洮沙二县属临夏分区。
1950年5月,撤销洮沙县并入临洮县,划入定西分区。1961年12月,设立临洮专区。
1963年10月撤销,划归定西专区。
位于甘肃省中部,定西市西部,是省会兰州的南大门。全县总面积2851平方公里,辖12个镇、6个乡,6个社区、324个村委会,2373个村民小组,年末常驻人口53.91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9万人。全县耕地面积108万亩,海拔1730--3670米,年平均气温7℃(最高气温34.6℃,最低气温 -29.5℃),年降水量317--760毫米,无霜期80--190天。近年来,临洮县相继荣获“全国田径之乡”、“中国花木之乡”、“中国民间艺术之乡”、“中国花卉之乡”、“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全国残疾人工作先进县”、“全国民政工作先进县”、“全国科普示范县”等殊荣。
辖12个镇(洮阳、八里铺、新添、辛店、太石、 水泉山庄
中铺、峡口、玉井、衙下集、南屏、龙门、窑店)、6个乡(红旗、上营、站滩、漫洼、康家集、连儿湾),6个社区居委会、324个村委会,2379个村民小组。
当兰州至临洮高速公路建设开工时,位于兰州以南100多公里处的甘肃省定西市的临洮县,抢抓机遇,认为高速公路必将构筑其新的经济发展与开放格局,提出了借高速公路融入兰州大都市经济发展圈的新思路。兰临高速路的建设过程见证了临洮县的崛起与发展。他们引进和种植鲜花,建设花卉生产基地,同时推动畜牧养殖业和农副产品等生态产业的发展。如今临洮县已成为“中国花木之乡”,拥有西北最大的鲜切花生产和种球繁育基地、全国最大的马铃薯集散地和淀粉加工基地以及全省最大的无公害蔬菜生产和肉蛋奶鲜活食品生产基地。其中,花卉产品旺销全国及国际市场,并在经济发展中确立了花、畜、农三分天下有其一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