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状肌综合征是由于坐骨神经在通过坐骨切迹时受到梨状肌的压迫所导致的,表现为坐骨神经分布区域内的疼痛、麻木、感觉异常以及相应的肌肉无力。症状最初多表现为臀部剧烈的疼痛,并放射至下肢及足部。患者可逐渐出现步态改变,从而继发骶髂背部及髋部的疼痛,使得临床表现更加复杂。若病症不予以诊治,可出现进行性的臀肌及下肢的运动功能障碍。梨状肌综合征的症状通常在骶髂、臀部遭受直接创伤后出现,少数可因髋关节和下肢重复性的活动导致,梨状肌及其下方的坐骨神经反复受压也可能是病因之一。更为少见的病因包括相应解剖位置隐蔽的肿瘤,若在坐骨神经通过坐骨切迹的位置对其产生了压迫,则可引起类似于梨状肌综合征的症状。
体格检查可发现坐骨切迹处压痛。梨状肌下方坐骨神经行径处可有Tinel征阳性。直腿抬高试验阳性提示坐骨神经卡压可能是由于梨状肌综合征引起。触诊梨状肌可发现肌腹肿胀、硬结并有触痛。大多数患者腰部和髋部的抬举及弯曲动作会加重疾病的症候群。未经治疗而持续发展的梨状肌综合征可引起受影响的臀肌及下肢肌肉的无力,并最终导致肌肉废用。
梨状肌综合征常被误诊为腰神经根病,或归因于髋部原发性疾病,髋部x线平片及肌电图可协助进行鉴别。大多数腰神经根病的患者通常伴有背痛以及相应的反射、运动、感觉功能的改变。而梨状肌综合征的患者只有继发性背痛,并没有反射功能的改变。其运动和感觉功能的改变局限于坐骨切迹下方坐骨神经的支配区域。腰神经根病与坐骨神经卡压可同时存在,称为“双重卡压综合征”。
肌电图有助于鉴别梨状肌综合征与腰神经根病。建议所有表现为梨状肌综合征的患者进行髋部和骨盆的x线平片检查以排除隐蔽的骨源性病变。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可选择性地进行一些辅助检查,包括全血细胞计数、尿酸、血沉、抗核抗体检测等。如果怀疑存在椎间盘突出、椎管狭窄、脊椎占位性病变,应行背部MRI检查。后续所描述的注射技术既是一种治疗手段也可协助诊断。
临床相关解剖
梨状肌起自骶骨前方,纤维向外出坐骨大孔达臀部,止于股骨大转子的上端。梨状肌的主要作用是外旋、外展髋关节。梨状肌由骶丛神经支配。在股骨内旋时,梨状肌肌腱及肌腹可压迫坐骨神经,如果压迫持续存在,即可导致坐骨神经卡压。
除了由隐神经支配的小腿和足内侧区域,坐骨神经支配下肢远端的其它部分。作为机体最粗大的神经,坐骨神经起源于L4-L5、S1-S3的神经根。神经根在骶骨前表面的外侧融合,向下走行,于梨状肌下缘经坐骨切迹离开骨盆。闭孔内肌在这个位置位于坐骨神经下方。坐骨神经位于臀大肌深面,在坐骨结节与大转子之间下行至股后区,在股二头肌长头深面继续下行。在大腿中部,坐骨神经分出支配N绳肌和大收肌的分支。在大多数病人,坐骨神经在N窝上部分分为股神经和腓总神经,也有少数病人这两支神经走行全称始终分开。股神经继续下行支配远端下肢,腓总神经向外下行走支配膝关节的一部分,其外侧皮支则负责小腿上部背面及外侧的感觉支配。
操作技术
患者置于Sims体位(半俯卧位),大腿放松。确定患侧大转子及坐骨结节的位置。坐骨神经即位于这两个骨性标志之间的中线上。确定中点,消毒皮肤。取3.5英寸25G穿刺针从中点处非常缓慢地垂直刺入皮肤,直至引出异感。应事先告知病人可能会有异感出现,并嘱咐病人一旦出现异感,病人应该立刻用言语表示回应。通常在进针2.5英寸时出现异感。如果感到针头碰到了坐骨切迹的骨质,应将穿刺针回抽至皮下,轻度向外向上调整方向,直至引出异感。一旦坐骨神经支配区域出现异感,应将穿刺针回抽1mm,观察患者以确认并没有持续的异感存在。如果没有持续的异感并反复抽吸注射器以确认没有误入血管后,缓慢注入8mL 1%不含防腐剂的利多卡因及40mg甲强龙。注射时应注意防止因针尖进入神经干内部而发生的神经内注射。注射完毕后,压迫穿刺点,减少封闭治疗后瘀斑和血肿的形成几率。
副作用及并发症
注射技术的主要副作用是封闭后血肿和瘀斑。如前述,封闭治疗后应对注射部位进行压迫,以避免血肿和瘀斑的形成。由于要求引出异感,穿刺针存在损伤坐骨神经的可能,通过缓慢进针、轻度回撤穿刺针以离开神经等手段可避免穿刺针引起的坐骨神经损伤。
临床精粹
上述的注射技术是一项简单的操作,但对于遭受梨状肌综合征折磨的患者可产生非常好的缓解作用。文献显示,坐骨神经相比其它外周神经更容易出现穿刺针导致的创伤,而引起术后持续的感觉异常。这种论断是真实情况或仅仅是猜测还有待进一步观察。但无论如何,封闭治疗前对患者神经状况的评估是非常重要的,这样可以避免将本来存在的神经损伤归咎于后来进行的坐骨神经封闭。这种评估对神经容易受损的患者更有意义,如糖尿病患者。行封闭治疗后数日可进行步态训练和轻度的功能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