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难免会遭遇情绪低谷,这仿佛是心灵遭受了轻微的“感冒”。然而,我们不应轻视这些时期,因为不当的处理可能会对精神心理健康造成影响。
特别是对于正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来说,他们的内心世界更为敏感和复杂,有时甚至可能遭受抑郁症的困扰,这是一个我们不能忽视的问题。根据《2023年度中国精神心理健康》蓝皮书的数据,近三年来,我国青少年精神心理问题的发生率显著上升,青少年抑郁症的检出率几乎是四年前的两倍。高中生抑郁检出率高达40%,而初中生和小学生的抑郁检出率分别为0%和10%。
这不禁让我们深思,这些心理问题的背后是否存在一定的规律?我们是否能在心理健康问题出现之前,及时察觉并采取措施?如果说心理疾病是个体生活中的风暴,那么有一群人肩负着追踪这场风暴并协助人们积极应对的重任,他们就是精神心理健康的守护者。比如,我国精神心理疾病领域的领军人物——陆林。
人生价值
陆林于1966年9月诞生在安徽省的安庆市。自幼,陆林的学习成绩便名列前茅,生活自理能力也颇强,不时还会主动承担家务。童年时,陆林频繁出入医院,因父亲健康状况不佳,常需住院治疗。每次父亲住院,陆林总是悉心照料。在这段经历中,陆林对救死扶伤的医生充满了敬意,认为医生职业极为高尚。也就是在那时,陆林认识到了自己的生命价值,并立志成为一名医生。
1984年,陆林高中毕业,为实现梦想,他报考了华北煤炭医学院(现为华北理工大学医学部)的临床医学系。在学院期间,陆林首次接触到了精神医学,并对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开始广泛阅读相关书籍,无论是国内还是西方的哲学、心理学作品,陆林都认真研读,特别是对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著作,他研究得越多,对精神医学的热爱就越深。
五年后,陆林从华北煤炭医学院顺利毕业,并在附属医院担任住院医师,开始了他的行医生涯。
陆林在1999年完成博士学位后,开始了他的临床实践工作。在这个阶段,他深刻体会到精神疾病患者不仅要面对身心上的煎熬,疾病对他们家庭和亲人也是巨大的负担。然而,当时精神科的药物治疗和治疗方法相当有限,无法充分解决患者的问题。为了探索更有效、更新的治疗手段,陆林决定进一步深造,并于1999年8月至2001年5月在复旦大学医学院进行了博士后研究。
为了接触精神医学领域的前沿科研成就,陆林决定出国深造。2001年,他前往美国,加入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继续进行博士后研究,并作为访问学者参与精神科的科研和临床工作。在美国的学习和工作中,陆林对所研究的领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积累了丰富的科研经验。
2005年,陆林结束了在美国的科研之旅,他放弃了留美的机会,毅然决然地回到了祖国。陆林表示:“我选择回国的主要原因是我认为中国是我的家,我一直坚信,能够为自己的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这样的生活才更有价值和意义。”
让更多人重视精神医学
陆林归国后,深刻体会到国家对精神卫生和心理健康专业人才的迫切需求。他表示:“中国社会的精神心理健康意识尚显不足,专业人才的稀缺,这些问题可能会阻碍社会文明进步的步伐。”因此,他坚定了在精神医学和睡眠医学领域贡献力量的决心。
陆林认为,当务之急是普及精神心理健康知识,提升公众对精神医学的关注。已知的精神心理疾病种类超过400种,其中抑郁障碍、焦虑障碍和各类睡眠障碍最为常见,但大众对此类疾病的了解却十分有限。
许多人无法区分精神疾病和神经病的不同,陆林对此解释道:“精神疾病是由生物学、心理学以及社会环境因素影响下,大脑功能失调所致,表现为认知、情感、意志等精神心理活动的障碍。而神经病则是神经系统发生的器质性疾病。这两者有着本质的区别,不应被混淆。”
陆林观察到,许多人对抑郁症的理解存在误区。在临床治疗中,他经常遇到一些抑郁症患者因为羞于承认自己的病情,或者认为抑郁症无药可救,而直到病情恶化时才寻求医疗帮助,从而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
陆林想要告诉所有抑郁症患者:“我们需要让公众知道,遇到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就像患上了感冒一样普遍。如果个人无法自我调节,症状持续不退,那么就应该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不要害怕,要勇敢面对精神和心理问题。”“抑郁症是能够治疗的,通过适当治疗,70%到80%的抑郁症患者可以恢复正常生活,而三分之一的抑郁症患者在治愈后可以终生不再复发。”
陆林不仅关注成年人的心理健康,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也给予了极大的重视。许多家长向他咨询如何发现孩子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他建议家长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观察:“对于青少年的心理问题,早期发现是关键。如果孩子最近频繁出现情绪波动,如过度悲伤或愤怒,社交退缩,避免与朋友和家人交流,学习成绩突然下滑,或者表现出攻击性、违抗性或危险行为,以及睡眠模式改变,食欲明显增加或减少,对平时感兴趣的活动失去兴趣等情况,这些都可能是心理问题的信号,家长需要特别留意。”
部分家长在听到这些信息后可能会对孩子的心理波动感到过度焦虑,陆林进一步普及了一个直观的方法来判断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态——那就是观察孩子是否能保持规律的生活。
陆林表示:“作为父母,可以通过观察孩子的日常生活来进行判断。如果一个青少年能够按时就寝、按时起床,白天愿意去学校,并且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那么这个孩子的心理健康很可能没有严重问题。”
为了使更多人了解心理疾病的含义,认识到其对健康的影响,帮助青少年减轻心理压力,并消除社会对心理疾病的污名化,陆林在归国后,通过撰写文章、接受媒体采访、参与讲座等多种方式,积极参与到相关疾病的科普工作中。
自2012年起,陆林担任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院长,他经常利用世界精神卫生日等时机,举办医院开放日活动,旨在让公众了解精神心理疾病,以及精神疾病专科医院的工作。
陆林通过实际行动履行着他归国时立下的为国家贡献力量的承诺,他表示:“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能够为中国人民的身心健康提供更多保障。”
择一事,终一生
陆林内心深处始终怀有一个愿望,那就是“宁可药柜三尺尘,但愿天下无病人”。如今,陆林已成为我国精神医学和睡眠医学领域具有显著国际影响力的专家,他仍旧坚守着少年时期的梦想。他始终坚信,医生这一职业更应注重人文关怀,在医生的职业生涯中,面对的不仅是疾病,更是病人。一位优秀的医生,不仅需要精湛的医术和广博的知识,还需对生命怀有深切的关怀与敬畏。
作为精神科医生、学科领军人以及医院的管理者,陆林在精神卫生领域的深耕不辍,为我国精神卫生事业做出了杰出贡献。在心理健康知识科普领域,陆林的名字已经成为了一个标杆,他的严谨科研态度、坚实的数据支持以及通俗易懂的语言风格,赢得了公众的信赖与支持。
陆林坚信加强心理健康普及和教育至关重要,因此,每次进行科普时,他都会强调心理疾病是可防可治的,呼吁大家打破对心理问题的误解和病耻感。
陆林的科普工作覆盖广泛,不仅涉及精神医学、脑科学和睡眠医学等专业的最新进展,也包括青少年心理健康、老年人心理健康、治疗失眠、缓解焦虑等与大众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健康知识。
陆林说:“中国心理健康的未来,需要全民参与。我非常愿意向大众进行科普宣传。”
除此之外,陆林带领团队为睡眠医学制定了标准,建立了规范的诊疗体系和培训机制,他提出了干预病理性记忆的新模式,开发了快速抗抑郁的新靶点,改变了传统的治疗理念。
他创建了国内首个睡眠医学和成瘾医学课程,主编多部精神医学领域教科书,他还培养了100多名硕士、博士和博士后,这些人中已经有很多人成为心理疾病领域的骨干力量。
由于陆林在相关领域的突出贡献,2017年,他成功当选为中国科学院精神病学与临床心理学专业首位院士。
未来,陆林将继续做一名引领者,将自己的热情继续挥洒在人类的生命健康事业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