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脑博仕医院的儿科专家刘云先医生指出,多动症,全称为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是一种常见的儿童行为异常疾病,主要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自我控制能力差、动作过多、情绪波动等。然而,在普通人中,关于多动症存在着许多误解和偏见。今天,我们将结合刘云先医生的观点,对普通人对于多动症的10个常见误区进行了深入剖析和纠正。
1. 误区一:成绩是否起色是治疗有效的标准
真相:多动症患儿智力水平是正常的,但因注意力分散导致成绩不佳。治疗有效的标准不应仅看成绩,而应观察孩子是否能较长时间集中精力、听取教导、变得开朗合群等。
2. 误区二:“高压”手段能制止孩子多动
真相:多动症患儿自控能力差,高压手段只会加重其心理负担,导致症状恶化。家长应给予关爱而非严厉指责。
3. 误区三:“多动”是精力旺盛的表现
真相:多动症并非精力旺盛,而是注意力无法集中。应训练孩子学会“静”,如绘画、阅读等,而非通过激烈运动来发泄。
4. 误区四:长大后自然就好了
真相:随着年龄增长,多动症状可能减轻,但20%的患儿在青春期有犯罪行为,60%的患儿症状能持续到成人期,需长期关注和治疗。
5. 误区五:多动症就是抽动症
真相:多动症和抽动症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疾病。多动症主要表现为注意力的缺陷,而抽动症则表现为不自主的肌肉抽动。
6. 误区六:食疗可治疗多动症
真相:食疗对于亚健康状态或疾病初期有帮助,但多动症是明确的疾病,需综合治疗,食疗力量不够,可能延误最佳治疗时机。
7. 误区七:多动症只是行为问题,与大脑无关
真相:多动症是一种神经发育障碍,涉及大脑的结构和功能异常,尤其是注意力、自控和执行功能方面。
8. 误区八:多动症是由于家庭环境或教养不当引起的
真相:多动症具有生物学基础,与家庭环境或教养方式无关,尽管环境因素可能影响症状表现,但不是根本原因。
9. 误区九:多动症患儿无法融入社会
真相:通过科学干预,多动症患儿能够逐步改善症状,融入社会。家长和教师应保持耐心和理解,鼓励孩子参与多样化的活动,培养兴趣和爱好。
通过刘云先医生的解析,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普通人对于多动症存在的多个误区。这些误区不仅影响了对多动症的正确认识,还可能加重患儿的心理负担。因此,家长和社会应加强对多动症的了解和认识,为患儿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关爱,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享受快乐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