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雪节气,雨化为雪,气温开始降到零度以下。
此时要注意防寒进补,来年身体才能健康无忧。
吃好三样
1、吃红肉
冬季阳气潜藏,气血不足,最佳的补品是红肉,也就是瘦肉。
羊肉、牛肉、猪肉,都是很好的选择。
红肉是人体所需蛋白质,铁、锌和维生素B12的重要来源。
含有丰富的血红蛋白,能直接补充气血,比吃红糖红枣都管用。
能促进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帮助人体抵御寒冷。
另一方面,瘦肉脂肪含量较低,比吃肥肉有益身体健康。
2、吃坚果
冬天人体能量消耗较大,需要补充优质油脂,坚果是最佳选择。
核桃味甘、性温,有补肾安神、润肠通便的作用。
富含人体营养必需的磷脂,能增强大脑功能。
花生物美价廉,有着“长生果”的美誉。
中医认为,花生性平,味甘,入脾、肺经。
空腹吃花生,对胃黏膜有保护作用。
3、吃红薯
《本草纲目》中说“甘薯补虚,健脾开胃,强肾阴。”
冬天吃块烤红薯,不仅味道香甜,还能温暖双手。
红薯能和血补中,益气生津,宽肠胃,通便秘。
含有大量的钾元素,对于心脑血管病患者很有好处。
红薯中的糖蛋白,还能提高人体的抵抗力。
注意不宜多吃,红薯不易消化,吃多了会胀气。
烤红薯、蒸红薯、红薯粥都是不错的选择。
但是因为糖分过高,糖尿病患者不要食用。
喝好三样
1、鲫鱼汤
《本草纲目》中记载:“鲫鱼性温,味甘;
健脾利湿、和中开胃、活血通络、温中下气。”
鲫鱼所含的蛋白质优质、齐全、易于消化吸收,常食可增强抗病能力。
非常适合脾肾阳虚的人,有助于温补肾阳、强壮体质。
民间自古有“冬鲫夏鲇”的说法,冬天正值鲫鱼产卵期。
此时鲫鱼肉肥籽多,具有较强的滋补作用。
吃鲫鱼时,煮汤营养效果最佳,若经煎炸则会大打折扣。
2、山药粥
山药是冬季不可多得的养肾美食。
它的粘液具有滋阴补肾、固摄津液的作用。
常吃山药,能够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并兼有美容养颜的功效。
山药加上大米煮成粥,用豆浆代替水来熬制。
是宋美龄最爱的养生粥,一喝就胃口大开,活到喝到106岁。
尤其是冬天,降火润燥、滋阴补肾,女同胞一定要尝一尝。
3、醪糟蛋
小雪节气,天气寒冷,吃得多、动得少。
很容易出现消化不良,胃口欠佳的情况。
醪糟就是酒酿,由大米发酵而成。
清代医家王士雄在《随息居饮食谱》中记载 “酒酿甘温,补气,养血,助运化。”
指的便是醪糟有暖胃驱寒,消食开胃之效。
营养成分易吸收,是中老年人、孕产妇和身体虚弱者补气养血之佳品。
畏寒怕冷的人、腰膝酸软的人,可以试试用醪糟冲鸡蛋,再加两粒沙棘或枸杞。
一碗下肚,胃口大开,温暖由内而外。
做好三样
1、叩齿
小雪时,已呈初冬景象,而寒与肾相应,冬日最易耗伤肾的阳气。
此时的保养宜以抗寒为中心,重在养阳补肾。
肾阳虚的症状表现:夜尿增多、腰膝酸冷;
脾阳虚的症状表现:大便溏薄、食少便溏、胃脘冷痛。
中医认为,肾主骨,齿为骨之余。
肾气足,牙齿才能健康,否则就会牙疼脱落。
用舌尖顶住上颚,同时轻叩牙齿,重复做50次以上。
叩齿时,口腔内会分泌大量津液。
津液为肾精所化,一定要吞咽下去。
有滋养肾中精气的作用,对身体大有好处。
2、搓脸
《黄帝内经》中写道“冬伤于寒,春必病温。”
冬天受寒,也许不会马上发作,等到来年春天时,才会患发热类疾病。
小雪节气寒潮来袭,尤其要注意保护头面部,避免冷风刺激。
双手掌心搓热,两手从面部中间轻柔向上。
到前额分开向两侧擦下,一上一下为一次。
如此,搓手反复“干洗脸”三次。
可以调动全身神经系统,有助于抵御冷风的刺激;
刺激手心中的劳宫穴,能够通经活络、祛风止痛,还能保护心脏。
3、揉腹
《黄帝内经》中记载:“腹部按揉,养生一诀。”
中医认为,腹部为“五脏六腑之宫城,阴阳气血之发源”。
经常按摩能帮助阳气恢复,锻炼脾胃功能。
有助于消除便秘,加快腹部脂肪的消耗。
按揉前应洗清双手、排空小便。
仰卧在床上,双膝屈曲,全身放松。
围绕神阙穴(肚脐中央),两手叠放在一起,转圈揉动。
转圈的范围由内而外,从肚脐周围逐渐向外延伸。
便秘时,按照顺时针方向揉;腹泻时,按照逆时针方向揉。
正常情况下,顺时针、逆时针各揉50次。
按揉时,用力要适度,持之以恒,一定会收到明显的保健效果。
{我们重在分享,所有文字和美图来自网络。对原文作者表示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