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局部战役发展成歼灭战,淮海战役胜利,取决于毛泽东还是粟裕?
粟裕是何许人物?在广大群众的基本认知当中,粟裕是戎马一生的军事家以及革命家。在有生之年一手领导了多场战役的展开以及胜利,更因为其常胜不败的战绩跃然成为开国功勋,创造了受到广泛认可的战争史奇迹。
教员更是对这位军事奇才赞不绝口,屡次表示粟裕是真正的“能打仗的将军”。
在诸多荣誉加身的情况下,粟裕一生中最为精彩的一次指挥——“淮海战役”却始终是惊疑连连。原因就在于大部分人都知道,淮海战役是粟裕奠定自己百战之将的一次精彩成绩,而邓小平同志却亲口说“‘淮海战役’的胜利要归功于毛泽东同志的指导”。一时之间,关于淮海战役的战功归属,悬而未决成为困扰无数人的一个历史问题。
淮海战役之所以经典、之所以无可复刻,之所以是中国近代战争史中辉煌光荣的一页,是因为在当时我党靠着60万的兵力,几乎是歼击了军力80万,其装备全套美制机械化兵器、更甚至于还有在当时国内战局上超然的空中制动力。正因为这样书面战力上的对比悬殊,更使得淮海战役被捧上了难以复加的一个高度。
起初的淮海战役,在教员的口中是“小淮海”。彼时野战军的死线是在拿下济南的基础下继而攻克徐州。
时任济南战役作战指挥的粟裕在当时面对战局分析有了属于自己的思考。他认为济南战役结束之后,国党的传统势力已经几乎被清除,者形成了华东地区往北地区的真空带,本质上是已经了断了国党两面包夹的可能性。
因此粟裕定下的方针是决定兵出淮阴和淮安,甚至是一路推进到海州以及连云港。而这一起在粟裕规划之下的范围战役,也就是“淮海战役”最初的覆盖范围。
1948年,教员在中央下达准许进行淮海战役的许可。此次战役在首次推进方面就已经取得了相当了不起的战功,四支纵队合纵连横,歼敌郑州、徐州并且解放开封。
然而越是到了后期,淮海战役的规模就越发地牵涉广大。这是没有在粟裕以及教员原本的预期之内的展开。在他们最初的规划中,淮海战役虽然在占局上会起到决定性的奠基作用,但是本质上还是一次小规模的战争规模,然而战况的越发不受控制,使得统一的指挥体制必须要即刻确定以及落实到位。这是解放野战军并获得最终胜利的根本。
于是,粟裕靠着自己多年征战的经验以及直觉,第一时间向中央递送战况报告,并且首先提出了“建立统一指挥体制”的想法,而这一点被教员以及中央领导们高度肯定,才有了淮海战役中,教员下令“淮海战役统一受陈毅和邓小平指挥”的战略思想。最终才有了以血咒为中心,在开阔平原上展开的生死较量大决战。
所以毋庸置疑,粟裕在淮海战役中的贡献是不能磨灭的。而关于陈毅与邓小平为主的前总委更应该被定义为是战役上的后勤指挥部,主要是协调调动以及稳定军心,同样也是不可缺少的一个关键部门。
但是真正的战役指挥,包括战机把握以及战况推演其实主要是以粟裕为首的前线将士们一起工作的成果。
淮海战役这样从预期中的局部战役发展成为歼灭战的战役的把控,绝对不是轻易任何一人可以左右以及决定的。
这必然是背后数以千计、万计的工作人员们的一同努力。靠一个人完成这项艰巨的任务,本身就是一种历史虚无主义的表现。淮海战役,带给国人的不仅是振奋,更加是发自内心的骄傲。正因此我们才必须要客观主动地看待历史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