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佘宗明
“任何改变历史进程的技术,都不会以‘技术’的形式出现。它们最终改写的,是结构、制度、人与人之间的关系。”5个月前,著名历史学家尼尔·弗格森在受访时曾这样说道。
在他看来,“AI的到来,像极了1825年的蒸汽机,不是因为它强,而是因为它从根本上改变了‘做事的方式’。”
蒸汽机对世界的改变,与其说是蒸汽机本身带来的,不如说是它催生的工厂制带来的。是工厂制,开启了工业时代的大幕。
AI也差堪仿佛。AI被普遍认为是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关键引擎,但孤立的AI技术很难创造系统性价值,其价值的最大化释放离不开适配的全新组织形态支撑。
而阿里云面向AI时代的“组织操作系统”——以客户为中心,数据一体化、全栈AI化、促进组织进化的CRD(Customer-Centric Assessment+Review+Development),就为行业提供了极具前瞻性的组织进化蓝图,定义了AI时代的组织管理范式。
得看到,AI正以“周级迭代”的速度重塑千行百业。哈佛大学教授马尔科·扬西蒂就说:“AI正在成为企业的新运营基础,它不仅是替代人类活动,更在重新定义‘公司’的概念。”
在此背景下,企业面临的早已不是“要不要用AI”的选择题,而是“能不能让组织进化速度跟上AI变革速度”的必答题。
可现实是,一方面,“AI时代所有企业都值得重做一遍”渐成共识,另一方面,很多企业组织层面仍停留在上个时代。麦肯锡研究报告就说,生成式AI有望在2030年前让高达70%的商业活动自动化,但领导力与组织变革的滞后,是释放其全部潜力的主要障碍。
AI转型的核心不是技术应用,而是组织进化。如果说咨询巨头BCG(波士顿咨询)在《未来已来:AI组织进化论》中所说的“液态组织”,呈现了组织进化“究极体”的粗线条轮廓,那阿里云在2025云栖大会上提出的“构建敏捷、自驱、共生的智能操作系统CRD,打造人机共生的聚生组织”,则是给出了工程图纸——CRD就是人机何以协作的“说明书”。
“竞争战略之父”、哈佛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若见了CRD,应该会点头说YES。他曾指出,企业在未来的成功,将取决于它们如何能够最大化地利用AI和人类的协同优势,实现智能化的管理和运营。
而阿里云CRD就在以认知革新为先导,以系统重构为支撑,以全栈人才培养为核心,以创造力激发为灵魂中,为助益人机协同打造“聚生组织”带来了实操路径。
01
认知革新:学会跟AI的概率性共舞
在2025云栖大会上,阿里云创始人、中国科学院院士王坚说,在追逐技术浪潮时,要拥抱不完美,“不完美,你还愿意给别人看到,你才有机会做一个可能跟别人不一样的东西。”
跳出“完美计划”执念,鼓励“不靠谱”探索,说的其实就是拥抱随机性,发掘非计划创新——这,正是阿里云用CRD打造聚生组织的认知基点。
经济学者梁春晓曾表示,在范式大转型时代,人们不能被之前的知识体系、思维方式和基本假设所束缚,不应从今天规划明天,而要从后天规划明天。而将思维调到“后天制式”,正是CRD的突出特征。
一直以来,说到管理工具时,很多人想到的,都是强调结果导向的KPI、看重目标对齐的OKR。二者分别代表了工业时代和互联网时代的管理范式。在其框架下,金字塔组织、科层制管理与SOP标准化作业是企业常态,强确定性、可预测性和线性控制则是企业目标。
这在以往相当高效,到了AI时代却会失灵。原因很简单:很多组织强调的流程化,在AI擅长做标准化任务的优势面前显得有些过时。所以管理学大师明茨伯格说:“21世纪最大的管理悖论是,越追求控制反而越失控。”
当此之时,组织更应强调涌现性、共生性、动态平衡性。顺着箭头所指看去,“下一站,CRD”的标志已跃于眼前。
阿里云首席人才官方晓敏就说,当技术以“周”为单位迭代,传统的组织节奏已然落后,“AI创新的颠覆性、涌现性和高频迭代,对组织的决策效率、架构设计、协同机制提出了革命性的要求。”企业必须进化为能容纳“新物种”、孵化“奇思妙想”,并支持快速试错、复制和规模化的进化型组织。
谷歌推出“20%时间”政策(允许员工将20%工作时间投入自主项目),字节跳动设立虚拟AI攻关小组(以“影子组织”打破部门墙),都展示了这类组织的早期雏形。
其共同点就是:鼓励个体创意涌现,包容试错,快速验证。
阿里云云扩容决策思路变化——从以往销售说必须升级、运维担心故障、财务要算roi、产研担心空转成本高的多方难有共识,变为更多地用“风险概率”“置信区间”等语言,则展示了将AI的概率性输出转化为决策优势与风险边界的范本,也展现了CRD的落地途径。
某种程度上,阿里云CRD要打造的就是AI时代的雨林生态:管理者不再是“监工”,而是“园丁”,要做的不是控制叶子成长,而是将土壤(文化)、阳光(机制)和水分(资源)打理好,让个体创造力自然涌现,通过筛选机制将最优实践快速复制,完成生态跃迁。
要实现这点,企业管理者就得在思维上先与AI俱进,这是企业进化为聚生组织的认知前提,也是用CRD重塑管理的内在要求。
02
系统重构:让进化成为本能
如果说认知变革是给组织做了“软件升级”,那系统重构就是要“硬件换代”。
BCG报告称,未来三到五年,AI将大量嵌入产品、服务与工作流程,组织的运作模式、人才标准与核心竞争力将迎来根本性变革。
近年来,打通内部数据流、用AI Native(原生AI)工具焕新管理,是国内外很多企业的数智化转型策略。
前者如西门子推出“Xcelerator开放数字业务平台”,通过打通“业-财-人-产”全链路数据,为生产提效;后者如苹果依托AI PM应用实现项目进度实时追踪与风险预警,提升复杂项目管理效率。
AI转型,还有个不可或缺的环节是“文化”。管理学之父德鲁克说,“文化能把战略当早餐吃掉”。文化连着人的价值观。亚马逊“关注长期而非短期”的企业文化,就是其组织进化的价值支点。
阿里云CRD,就包含了这样的多层架构。
其最里层是内核层,相当于组织的文化DNA,装的是使命、愿景、价值观,不管 AI 掀起多大风浪,它都能稳住组织的基本盘,是CRD的精神锚点;
其次是系统层,相当于组织的“神经网络”,强调把业务、财务、HR数据全打通,是CRD的连接中枢;
再向外是原生应用层,相当于组织的“功能模块”,注重用AI刷新那些管理环节,让AI从外挂工具变成智能组件,是CRD的落地抓手。
众所周知,丰田的TPS(丰田精密生产系统)形塑了工业时代的组织结构,阿里云CRD则裹着明显的AI时代底色:它是以数据为燃料,以智能为引擎,以人为导向。
清华大学教授李宁等人认为,AI驱动的商业模式变革存在表层叠加、局部重构、深层创构三重路径。AI创构指向的,是创造自我进化的商业系统。
CRD也是想利用“S.C.A.L.E.”(感知-决策-行动-学习-进化)的飞轮,撬动组织的自我进化:阿里云就在用“3R实时岗位职责分析”智能体快速捕捉岗位角色的趋势性变化,用“全局数据和全栈AI”建设实现人岗动态盘点匹配,用“战场即大学”学习成长模式为每个人打造“挑战、反馈、支持”的成长黄金三角……
其特点就是,通过数据感知业务变化,借助AI生成决策建议,组织快速行动落地,将结果反馈为学习素材,最终完成系统迭代。
当企业打通这条闭环链路,进化就不再是被迫而为的任务,而是自然而然的本能。CRD要打通的,就是企业“进化本能”的任督二脉。
03
全栈人才培养:打造“超级个体”
无人才,不创新。人是组织进步的核心驱动和关键落点。AI时代,企业最需要的,不是螺丝钉,而是能跟AI共生的“超级个体”。
如果说工业时代要的是会专门能力的T型人才,那AI时代要的就是能跨界、会整合、懂AI的π型人才。
在阿里云管理人员看来,AI时代人才画像该是从专才走向通才,具备技术与商业的综合能力,拥有强大的自我学习、自我反思、自我进化的内驱力,能够吸收反馈、举一反三的强化学习能力。李宁等人提出的AI人才三维能力模型——核心认知力×AI驾驭力×知识工具化能力,也与此相通。
要发掘这类“全栈人才”,需要企业建立适应指数级技术迭代的复合型人才选育体系。CRD的全栈人才培养方法论“DISC”,就来得颇具针对性:
D对应的是分布式组织(Distributed Organization),要的是将科层式组织改为由多个小型“战队”组成的敏捷作战体系,这是CRD适配AI“高频迭代”的组织基础。
I是指一站式人才管理(Integrated Talent Management)。阿里云就在打破“选用育留”的壁垒,实现动态整体的人才管理,内部已实现了大模型训练式的人才培养过程——集训和轮岗是“预训练”,师兄带教和主管辅导是“SFT(监督微调)”,在实践中打怪升级、取得代表作则是“强化学习”,这是CRD实现人才与业务同频的主要机制。
S是指个体自我进化(Self-evolution)。微软倡导Skiling理念,主张无时无刻的学习与成长,阿里云发起“人人全栈AI”的90天战役等实践,都在为此创造条件,这是CRD激发个体内驱力的前置条件。
C是指文化重塑(Culture Re-engineering)。英特尔推崇的“It’s OK to fail”理念,阿里云团队的“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的使命感和“搬山精神”,都激励了大批人才脱颖而出,这是CRD留住核心人才的文化保障。
“强化学习之父”、2024年图灵奖得主萨顿今年9月初就断言,AI的下一阶段是通过持续学习和经验积累实现自我优化,这将推动人类协作向“分布式、去中心化”模式演进,解决复杂问题。
而阿里云CRD的“DISC”,就是对此趋势的前瞻响应。它不是视人才为被管理对象,而是将其当作创新原点,通过体系化设计让π型人才成长为“超级个体”。
这些 “超级个体”,是CRD管理范式的直接成果,也是企业进阶为聚生组织的核心动力。
04
创造力激发:让AI成为人的思维延伸
在此次云栖大会上,王坚在演讲中特别强调了创造力的重要性,他引用图灵名言称,“一个人有一张纸、一支笔、一块橡皮擦,就是一台通用机器。”AI就是新的“纸和笔”,是思想的延伸。
他表示,“你今天做不成事情,一定不是因为你没有算力,是因为你创造力不够。”
若将人才看成是聚生组织的“筋骨”,那创造力就是“灵魂”。
BSC认为,企业未来应打造以“创智人才”跟“硅基员工”为支撑的“共创型智能组织”,创智人才是那些有创造力的顶尖专家、跨界通才和善于协同决策型领导者,硅基员工就是来承担那些标准化工作的Agent、机器人。
诚如此言,未来企业从“人类主导的机械系统”转向“人机协同的复杂系统”,是大势所趋。
像阿里云CRD就构建了“硅碳共生”的工作流飞轮生态,设立激发团队潜能的“北极星”指标,以及围绕AI价值创造的激励机制。
在人机协同体系中,AI虽然能生成文案、设计图片、编写代码,但擅长处理的仍是已知问题,生成的是标准化内容,而不善于定义未知问题,实现自主创造。它将人从繁琐的重复性工作中解放出来后,人反倒可以更好地释放创造力,深耕创新创新等高阶价值领域。
马尔科·扬西蒂就说:“AI的真正潜力并非取代管理者,而是帮助他们从细节中解放出来,专注于战略决策和创新发展。”
“AI干技术活,人干创意活”的协作模式,在现实中已经显效。阿里云品牌 IP“云小宝”的设计,就是典型的让AI承担“技术执行”,人专注于“价值定义”:团队将历史设计数据训练成模型资产,设计师输入提示词即可生成多样化形象,从而将精力从基础绘制转向创意构思……
对我们而言,AI就像武侠小说里“人剑合一”的剑,最好的状态不是控制剑,而是剑成为我们的思维延伸。
激发人的创造力,让人的创新禀赋在人机共生中得到释放,是组织进化的重要落点,也是CRD作为AI时代管理范式的灵魂所在。
它让组织进化不再局限于“效率提升”,而是迈向更高维度——“价值创造”。
05
结语
在AI浪潮已至的当下,企业要的不是用AI简单降本增效,而是让组织变成自身最重要的“AI产品”。
尼尔·弗格森说,AI是“让我们必须放弃老一轮增长脚本的倒计时器”。这需要企业方面在认知上告别单向控制依赖,组织上撬动自我进化飞轮,注重超级个体培养,助力各种创意迸发。
阿里云CRD重新定义的AI时代组织管理范式,要义便在于此。它看似复杂,究其本质,就是要回到组织进化的初心——让人的价值最大化。
《互联网周刊》主编姜奇平曾说过:前现代的组织,是按硬件的方式组织的;现代的组织,是按软件的方式组织的;后现代的组织,是按湿件的方式组织的。所谓的湿件,区别于以机器设备形态存在的硬件、以无生命代码状态存在的软件,指的是储存于人脑之中的知识,包括能力、才干、信念、技能、创造力等。
去年9月,阿里云曾提出“Talanet”一词,“Talanet”是才能(talent)和星球(planet)的组合,寓意 AI时代的智慧和才干将走向无边界。
“湿件”跟“Talanet”内里相通,更跟CRD底层逻辑高度契合,指向的都是充分发挥“人”的价值,让组织进化起于“人”的认知蝶变,利于“人”的价值释放。
方晓敏说:在AI时代,最宝贵的资产依然是“人”,“让我们成为这样的超级个体,让我们共建这样的聚生组织,让一群有情有义的人在一起做有价值有意义的事情,让这个世界发生微小而美好的变化。”
CRD打破KPI重结果的短期局限、OKR重目标的单点聚焦,重塑AI时代的组织管理底层逻辑,就是要看见与激活“人”的价值。
德鲁克说:“好的组织能让平凡人都能做出不平凡的事。”而CRD支撑下的聚生组织,则在为这句话注入AI时代的新内涵——好的组织能让人和AI一起,做出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不平凡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