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美国海军的航母还在靠有人驾驶的战机来争夺海上控制权的时候,中国海军却早已悄悄地另辟蹊径,踏上了新的赛道。2025年9月,在央视军事节目播出的画面里,“攻击-21”的标注只是匆匆一闪,却就此揭开了全球首款舰载隐身无人战斗机的神秘面纱。
其以专为电磁弹射的飞翼无人机为“锋芒”,与福建舰、076型“四川舰”等一一组成了一支颠覆传统的以航母为核心的空中力量的新型的颠覆性作战体系,让西太平洋的力量的天平又悄然的在向我们这边倾斜。
攻击-21并非攻击-11的简单升级。其机翼处的折叠铰链、加大翼展和三段式升降副翼设计,全是针对舰载环境的“量身定制”。这些改动背后,是舰载无人机必须跨越的三重门槛:电磁弹射时的结构强度、机库空间优化、以及海上复杂环境下的通信链路稳定性。
伴随美军X-47B的先后成功的实现了从航母的起降等一系列的世界先进的技术的突破,但因其发展的成本和技术路线的争议等因素被搁置了下来,最终又将发展的方向转向了功能单一的MQ-25的加油机。
攻击-21战机呢,它有着15吨级的起飞重量,还配备了内置弹舱,作战半径更是超过2000公里,就这条件,直接就奔着高危突防任务去了。而更为关键的却是其能对电磁弹射的弹射力度实现精准的调节,使得无人机的起飞都能实现“满油满弹”的理想状态,彻底地摆脱了以往的传统舰载机的燃料与弹药的权衡困境。
基于076型两栖攻击舰的不断完善,不仅将使中国的航空战力全面“基因突变”,更将使美国的“闪电航母”所依靠的F-35B垂直起降的战机的用武之地日益减少。这艘巨舰的满载排水量,都快赶上法国那艘戴高乐号航母了。它呀,不仅保留了两栖投送用的坞舱,还专门配备了供无人机使用的电磁弹射轨道。这么一来,它就成了全球独一份,既能搞“蜂群打击”,又能进行“立体登陆”的混合作战平台。
其采取的双舰岛的布局,明显体现了对作战理念的新一轮的革新,即前部的舰岛主要承担航行的指挥任务,而后部的舰岛则专门用于无人机的集群调度,将各舰的各个优势都充分地发挥出来,提高了舰队的综合作战能力。其所能的“一分钟三机”之快,远超了传统的尼米兹级航母“一分钟两机”的出动速率,充分体现了“大飞机”在海上作战中的可靠性和实用性。凭借近乎“秒级”的模拟演习的不断的试验,076的无人机就能在半小时内起降93架次,对12万平方公里的海域都实现了完美的监控的覆盖,被外媒就这样形容为“海上版的星链系统”。
攻击-21的恐怖之处不仅在于性能。一架F-35B的造价足以装备76架攻击-21,而076舰的建造成本仅为美国级两栖攻击舰的62%。这种非对称优势在兵棋推演中展现得淋漓尽致:无人机蜂群可迫使敌方宙斯盾舰在短时间内耗尽价格高昂的防空导弹,形成“百万美元拦截千美元无人机”的经济碾压。
其带来的影响更为深远,甚至会推动作战模式进行重构。其攻击-21无人机可与歼-35战机组成“忠诚的僚机”编队,借助人机的后指挥,无人机就可前出突击,充分发挥了其独有的“视远”的优势。AI系统能在短短两分钟内,就完成对72个移动目标的威胁程度排序工作,可传统的指挥流程呢,却得靠人工反复地介入才行。这种“硅基决策”速度,彻底颠覆了以飞行员为核心的海空对抗规则。
当福建舰的电磁弹射器将攻击-21推向天际时,中国已率先进入“有人-无人协同”的航母时代。美军曾凭借X-47B领先十年,却因战略犹豫错失窗口;而中国通过电磁弹射、隐身材料、卫星通信等技术的集群突破,将舰载无人机从概念推向实战部署。
西太平洋的博弈逻辑正在改写。以往美军航母凭借有人机优势前出威慑,如今攻击-21与076的组合,可在第二岛链形成直径2200公里的“侦打闭环”。2025年美菲军演中,美军两栖编队主动将登陆区后撤150公里——恰好在攻击-21的打击半径边缘。这一细节或许预示,未来制海权的争夺,将不再是甲板长度的竞争,而是算法速度的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