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1日,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海淀区人民政府,清华大学和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共同举办“北京市‘AI+脑机’产业创新工作推进会”。“仿组织支架神经电极”在大脑中“隐身”,失明患者也能“看见”复杂图形和斑斓色彩……会上集中发布的多项脑机接口产业举措与成果,为北京“AI+脑机”产业发展注入新活力。
人工智能的每一次革命性突破,都离不开大规模高质量数据集的驱动。然而,在脑科学与脑机接口这一被誉为“人类自然科学最后疆域”的关键领域,却长期缺乏一个相应规模的高质量数据平台。在此背景下,清华大学牵头联合优势单位共同发布“AI+脑机数据”平台,该平台将通过整合跨尺度、多模态的脑数据资源,打破数据壁垒,为各高校、科研单位、医院、企业提供标准化的数据接口,为创新主体提供高质量、标准化的数据资源和分析工具,加速关键技术、创新产品研发进程。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所刘冰研究员团队带来全球首例定量化复杂图形与颜色视觉重建成果,这套“给大脑安装人工眼睛”的系统,完成了从简单光点感知到复杂图形、颜色重建的跨越,有望为失明患者重见光明带来希望。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研究员雷博发布Brainμ-脑科学多模态通用基础大模型及开源框架,这个“能读懂脑信号”的AI大模型可以实现多模态神经数据统一编码,具备“脑信号到任意模态”的灵活转换能力。超百通道侵入式柔性脑机接口、脑科学多模态通用基础大模型、脑疾病AI精准诊疗系统……六项脑机接口创新成果在会上集中亮相,充分展示了北京市在脑机接口领域从单点技术到系统集成的自主创新能力。
作为全球科技竞争的“战略必争之地”,脑机接口技术正以颠覆性力量重塑医疗康复、智能终端、工业安全、教育文娱等多元化领域,基于数据和模型的脑智双向赋能已成为脑机接口迈向规模应用的关键性指标。
北京市相关负责人表示,在“AI+脑机”领域,北京提早布局,技术水平位于国际前列,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较好,应用场景丰富。下一步,北京市将强化AI与脑机数据的深度融合,进一步整合科研、临床、产业资源,持续完善产业生态,推动“AI+脑机”技术持续在医疗康复、教育体育、安全生产、智慧生活等领域的深度应用,加速打造全球脑机接口创新与产业高地。
海淀区委副书记、区政府党组书记许心超介绍,海淀区作为北京市医药健康产业核心承载区,已形成从研发到转化、从生产到应用的完整产业链条,呈现出“基础学科全面、临床资源聚集、人才梯队完备”的独特优势,为“AI+脑机”技术的研发与落地提供了肥沃土壤。
当日,中关村脑机接口产业协会发起筹备,协会由信通院牵头,联合国内优势高校院所、医疗机构及创新企业,以标准、平台、生态为牵引,将聚焦服务脑机接口技术协同攻关、成果转化落地、标准体系建设、专业人才培养和产业创新生态搭建,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记者:孙奇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