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之驴》的寓意是什么
创始人
2025-07-04 17:01:50
0次
《黔之驴》的寓意是什么帮帮忙
《黔之驴》(以下简称《黔》文)是唐代著名文学家柳宗元写的一篇寓言,入选于人教社初语第二册。众所周知,学习寓言,关键要领会寓意。而《黔》文的寓意历来都被认为是:“貌似强大的东西并不可怕,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一定能够战胜之。”(人教社教参)细心体会一下,这个寓意显然是读者站在老虎的立场得出的结论。但这个寓意是否是作者所要表达的本意呢?
为了探析《黔》文的确切寓意,我们不妨从本文的写作背景谈起。
唐顺宗永贞元年(805),柳宗元因参加翰林学士王叔文领导的政治革新运动失败,被贬为邵州(今湖南省邵阳市)刺史。在被贬途中,朝中有人认为贬得太轻,又被贬为永州(今湖南省永州市)司马(州刺史的属官)。在永州9年,他有机会深入了解人民疾苦,游历当地山水名胜,写下不少诗文名篇。唐宪宗元和十年(815),被贬的“八司马”中尚存活的几位被召回长安,但仅过了一个月,他们又被放逐到远州做刺史,柳宗元去柳州赴任。多年的贬谪生活,使他的身心备受折磨,四年后病逝于任所,年仅47岁。
《黔》文即是作者被贬为永州司马时写的《三戒》(《临江之麋》《黔之驴》《永某氏之鼠》)中的一篇。所谓“三戒”,就是应该引起世人警戒的三件事。结合作者的身世遭际,这三篇寓言的寓意应当与作者的人生感悟密切相联。
其次,值得注意的是,选入教材的《黔》文删去了原文中的结尾部分。而这个结尾部分无疑对我们理解全文的寓意必不可少。其结尾是这样的:“噫!形之庞也类有德,声之宏也类有能。向不出其技,虎虽猛,疑畏卒不敢取;今若是焉,悲夫!”意思是说:唉!黔驴形体庞大好像很有风度和德性,声音洪亮好像很有本事和能耐。如果当初不拿出那么一点可怜的本事,虎虽然凶猛,但因疑虑、畏惧,始终不敢吃掉它。今天偏偏是这样,真可悲啊!
最后,从文章的标题来看——“黔之驴”,显然强调的是“驴”。尽管文中写虎的笔墨非常之多,从开始的畏驴,到中间的察驴,再到最后的吃驴都写了,但这些变化过程均是围绕着对驴的观察和反应作出的。全文明写虎的深谋谙练、谨慎精明,暗写驴的麻木不仁、愚不可及。这样驴的形象便在不写之中被写出来了。
至此,我们不难知道,《黔之驴》就是以黔驴技穷的可悲下场,警戒那些“不知推己之本”、毫无自知之明而必将自招祸患的人。结合作者的身世遭际,这类人应该指的是朝庭中那些无德无能而身居高位、仗势欺人而又外强中干的统治集团中的上层人物,指出他们的下场必然是可悲的。如果把主题理解为笔者前文所述的那样,也未尝不可,但须明白,那不是作者的本意,而是后人对这篇寓言本意的引申和发挥。
其次,从“驴”的角度分析:1、“驴”虽是“庞然大物”,但徒有其表,并“无异能”:一鸣、一蹄,“技止此耳”。终因没甚真本事而被虎跳踉大口阚,断喉尽肉。由此,可以揭示出“落后就要挨打”、“优胜劣汰”等寓意。2、“驴”的最大优势在于形体“庞然”,曾使虎“以为神”;而其致命的弱点,是“无异能”。但“驴”却无自知之明,竟被虎的试探挑衅所激怒,使出了“杀手锏”——“蹄”,而终究被虎识破了庐山真面目,招致杀身之祸。倘若“驴”能正视自己的弱点,“向不出其技”,一直不暴露自己的“绝招”,也许虎茫然不知所措,“卒不敢取”。至少也能延续一段时日,甚者或许还能赢得逃生之机。由此,可以揭示出面对强敌,要沉着应付,自制忍耐,以智求得生机的寓意。
再次,从“好事者”的角度分析:黔之“好事者”,将一只能驮善拉的驴“以船载入”,入黔后“至则无可用”而被“放至山下”,结果使驴惨遭虎害。由此,可以揭示出某些官僚主义者,不顾具体实情,盲目引进,致使人才被荒废、扼杀的寓意。
综上所述,一个寓言(或材料)的寓意往往是多元的,学习时,应克服思维惯性,从不同角度去提炼揭示。这样,所得到的收获就不再单调,而是丰富多彩了。赞同7|评论(2)
《黔之驴》寓意探析
《黔之驴》(以下简称《黔》文)是唐代著名文学家柳宗元写的一篇寓言,入选于人教社初语第二册。众所周知,学习寓言,关键要领会寓意。而《黔》文的寓意历来都被认为是:“貌似强大的东西并不可怕,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一定能够战胜之。”(人教社教参)细心体会一下,这个寓意显然是读者站在老虎的立场得出的结论。但这个寓意是否是作者所要表达的本意呢?
为了探析《黔》文的确切寓意,我们不妨从本文的写作背景谈起。
唐顺宗永贞元年(805),柳宗元因参加翰林学士王叔文领导的政治革新运动失败,被贬为邵州(今湖南省邵阳市)刺史。在被贬途中,朝中有人认为贬得太轻,又被贬为永州(今湖南省永州市)司马(州刺史的属官)。在永州9年,他有机会深入了解人民疾苦,游历当地山水名胜,写下不少诗文名篇。唐宪宗元和十年(815),被贬的“八司马”中尚存活的几位被召回长安,但仅过了一个月,他们又被放逐到远州做刺史,柳宗元去柳州赴任。多年的贬谪生活,使他的身心备受折磨,四年后病逝于任所,年仅47岁。
《黔》文即是作者被贬为永州司马时写的《三戒》(《临江之麋》《黔之驴》《永某氏之鼠》)中的一篇。所谓“三戒”,就是应该引起世人警戒的三件事。结合作者的身世遭际,这三篇寓言的寓意应当与作者的人生感悟密切相联。
其次,值得注意的是,选入教材的《黔》文删去了原文中的结尾部分。而这个结尾部分无疑对我们理解全文的寓意必不可少。其结尾是这样的:“噫!形之庞也类有德,声之宏也类有能。向不出其技,虎虽猛,疑畏卒不敢取;今若是焉,悲夫!”意思是说:唉!黔驴形体庞大好像很有风度和德性,声音洪亮好像很有本事和能耐。如果当初不拿出那么一点可怜的本事,虎虽然凶猛,但因疑虑、畏惧,始终不敢吃掉它。今天偏偏是这样,真可悲啊!
最后,从文章的标题来看——“黔之驴”,显然强调的是“驴”。尽管文中写虎的笔墨非常之多,从开始的畏驴,到中间的察驴,再到最后的吃驴都写了,但这些变化过程均是围绕着对驴的观察和反应作出的。全文明写虎的深谋谙练、谨慎精明,暗写驴的麻木不仁、愚不可及。这样驴的形象便在不写之中被写出来了。
至此,我们不难知道,《黔之驴》就是以黔驴技穷的可悲下场,警戒那些“不知推己之本”、毫无自知之明而必将自招祸患的人。结合作者的身世遭际,这类人应该指的是朝庭中那些无德无能而身居高位、仗势欺人而又外强中干的统治集团中的上层人物,指出他们的下场必然是可悲的。如果把主题理解为笔者前文所述的那样,也未尝不可,但须明白,那不是作者的本意,而是后人对这篇寓言本意的引申和发挥。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