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张家界
讲述本土故事
见证旅游发展
在中国大地上,很多地方都是以姓氏来命名,诸如李家岗、王家湾、蔡家坡等等,那么闻名天下的张家界缘何“姓张”呢?据说这与汉留侯张良大有关联,今天小爱就和大家说一说张良与张家界的故事。
故事还得从公元前202年说起。这一年的刘邦,风华正茂,意气风发。经过长达四年的征战,终于击败项羽,当上了西汉帝国的老大。
在战争废墟建立起来的西汉,社会经济基本为零,刘邦接纳谋士的建议,实行轻徭薄赋、休养生息的政策,国力强盛人民生活富足。
这些暂且不表,历史书上都讲过。但是,在扮演开国明君形象的背后,刘邦还在进行着另一项不为人知的事情——虐杀功臣。
说到“杀功臣”这件事儿,历来是封建王朝统治者常用的手段——刘邦当然也不列外。韩信、英布、彭越等诸侯王相继被杀,帝国政治风云突变,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命断黄泉!这时,我们故事的主角——张良登场了。
张良是刘邦身边最不可或缺的谋士之一。刘邦曾评价他说:“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后来刘邦开始滥杀功臣,张良便隐居于青岩山,自此过上了炼丹修仙生活。就这样,张良由在线模式切换成隐身,在汉朝的政治舞台上彻底消失了。
说起张良隐居的青岩山,那可是不可多得的好地方。在地理位置上,不接近于任何诸侯的领地;因处于南方,所以一年四季风景秀美,特别适合养生延年。
那么在张良归隐后,他每天都干些什么呢?是个什么样的生活状态呢?这些问题在宋代话本《张子房慕道记》中就能找到答案。书中这样写道:
慕道逍遥修行快乐
粗衣淡饭随时着草履麻鞋无拘束
不贪富贵荣华自在闲中快乐
通过这些记载啊,可以看出张良归隐后过比较闲适,可以说是逍遥快活。张良选择大庸青岩山为隐逸地,有两个主要的原因。其一就是大庸青岩山山高林密,人迹罕至,是一个政治白区,天然的政治避风港。其二就是为追随赤松子的脚步。
这赤松子是谁啊?相传他是神农雨师,耕云播雨,本领高强,官职显赫,但他厌倦了官场,最后隐逸大庸天门仙山。赤松子在天门山辟谷养生,养出仙风道骨,养出长命百岁,为张良所仰慕,所以,张良不惧山高路险,千里迢迢也要追随赤松子而来。
张良隐逸后,有一个人对他的行踪十分关注,他就是刘邦,一方面他要弄清楚张良到底在干什么,万一要是借隐退之名,暗中谋反呢?另一方面,刘邦正为立储之事大伤脑筋,想让张良帮忙拿拿主意,于是派人暗访,确定了张良的隐逸地点。
据说,刘邦轻车从简到了天门山后,找到了张良的隐居地点,然而张良的居所在一处山峰上,要过去只有一根独木桥,于是君臣就来了一次隔峡对话。
张良首先唱到:
白云山上字两行张良端鞠拜君王
荷容月色抽心死紫草连枝带叶黄
蜂采百花人尝蜜牛耕荒郊鼠偷粮
世上万般哀苦事花残月缺少年郎
刘邦回唱到:
寡人排驾到荒山未见贤臣空看庵
日映桃花金眼赤风吹竹叶透人寒
炉中炼丹火又暖桌上提诗墨未干
琴棋书画依然在子房何处把身安
张良听罢,把手伸向刘邦说:请主公过枧,然而刘邦看到独木桥下白云翻滚,一时肉皮发麻,两腿哆嗦,终不敢上前一步,只好隔峡而唱:
万丈深渊笕一根龙驹海马不敢行
上无栏杆手掌处下有青烟白浪翻
张良归心已决,刘邦也无可奈何,在这之后,张良觉得跟自己的精神偶像赤松子同居一山,又会有一争高下甚至取而代之之嫌,这样既委屈了自己,又是对精神偶像的不敬,实为不妥。
而青岩山的景色不仅不逊于天门山,其数千座石峰所罗列成的大峰林奇观,更像人间仙境,于是张良没有选择天门山,而是带着几个弟子,在青岩山开始了辟谷养生、自我封闭的隐逸生活,在张家界的武陵源一代流传了很多张良隐逸的故事。
历史文化研究者金克剑解读张家界与张良的渊源
一九八二年,国务院下文称“湖南大庸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这样,“张家界”之称便被正式固定下来了。国内诸多胜地习以山称,如泰山、黄山、华山、庐山、长白山、峨眉山等,而唯有这“武陵闺秀”却称“张家界”,可谓独具一格。同时,它的名字与它原始幽野的本身也相吻合。无论其名其实,都带有一股古野、清新的乡土风味,令人感到新奇,令人心驰神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