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不懂得爱与付出,追其本源,都是因为缺少父母的爱。
到底经历了什么,才会感觉缺爱呢?
有的人是单亲家庭长大的,父母的爱对于他们来说,其实是有缺失的。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的,更是很少能体验到父母的爱,对于他们来说,在一起就是一种奢求。
父母教育方式有偏差也会对孩子有所影响,家长情绪暴躁的可能经常会使用暴力来解决问题,这会很大程度地影响孩子的心理 健康 ,他不会认为父母爱自己,甚至还会记恨父母。
除此之外,当孩子长期得不到鼓励与夸赞,甚至总是能听到父母把自己与优秀的人做比较,运用“刺激性鼓励”教育孩子,这些会让孩子在心灵上缺失关爱。
心理学研究表明,孩子与家长若是没能建立起依恋的关系,那么他内心安全感的空缺是无法填补的,尽管年龄在增长,可他的的心依旧那么脆弱。他们认为没有人会爱自己,他们也不会在友情、爱情中得到救赎。
成年后他们总是想填补童年时期缺失的爱,想做回一个正常人,但其实成年后的他们还是会 表现出许多与正常人不同的性格特点。
不会表达自己的需求
缺爱的人最显著的一个特征就是,不愿意表达自己的需求,当然他们也不知道怎样拒绝别人。在亲密关系中,尽管他们非常渴望得到对方的热情的回应,但他们也只会表现的很不在意,当需求没有被满足时,他们的内心也会倍感窒息。
自卑
“我不配”,好像成为了他们面对美好事物回应的口头禅,他们很难做到一腔热血、义无反顾地朝着一件事情努力,尽管他们想改变现状,但结果依旧不令人满意。他们总是害怕,怕现实落空,怕美好转瞬即逝,怕一再受伤,怕一次次失败。自卑让他们离成功越来越远。
抗打击能力弱
每个人都会遇到挫折,但每个人面对挫折的心态却大有不同,之所以会出现反差,其实与孩子在童年时遇到挫折后家长的教育有关。面对孩子的祈求,有的家长会慢声细语地与孩子沟通,尝试与孩子讲条件,有的家长却毅然决然地拒绝。
对“爱”宁缺毋滥
他们可能内心极度缺爱,但现实中他们对友情、爱情更加严肃,他们怕自己受到伤害,对于他们来说,不够纯粹的爱像是捧杀,那种感觉惠然他们更加煎熬。
性格偏激
缺爱的人不仅认知上有偏差,性格也比较偏激。要么地位十分低位,要么性格嚣张,脾气暴躁,很难与人正常相处,就算最亲近的人也总是在做着互相伤害的事情。
防备心太重
缺爱的通常都不是很友善,他们总是把不熟悉的人当成自己的假想敌,总是抱有一丝警惕,甚至带有敌意,只有确定下来对方没有攻击性,他们才会卸下防备。
那么缺爱的人应如何自救呢?
缺爱的人一般都经历过一段不愿再回忆的过往,但只有正视过去,才能真正与过去道别。不要对那段不美好的生活耿耿于怀,学会原谅过去,也放过自己。
有人总是时时刻刻给自己“缺爱”的心理暗示,一定要把自己表现的与众不同,其实生活对每一个人都是一样的,脚踏实地做好自己的事,把握住当下,不要把所有失败都归结于“缺爱”。
尽管自己总是被强烈地紧张感缠身,但这种紧迫感也可以成为自己前进的动力。强大自己、提升自我价值才是唯一能满足自我安全感的方式。一直依靠着别人的温暖与关心生活,当别人把这份温暖抽走后,自然会陷入两难境地。所以不要过分依赖别人的关照,一直在依赖他人的循环里周而复始。
希望每一个缺爱的人都能重新寻找到自己内心的缺失,达到自己的目标,消除自卑感,能够自信、阳光的生活,亲眼所见自己的成长!
上一篇:玄幻穿越父子文
下一篇:幼儿园大班教案《猴子学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