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青岛农业大学,有一堂特别的“大思政课”,如同一股清新的风,在每年五四青年节到来时,拂过万千师生心田。
2017年,这所高校创新思想引领形式,打造了万人特别团课,广受师生欢迎——而这正是该校“大思政课”的前身。
随着2021年“大思政课”概念的首次提出,以及2024年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共建高校“大思政”体系 推动高校共青团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的出台,这堂五四特别团课已被深深嵌入全校的“大思政课”体系中,成为师生口中的思政“金课”,也成为该校思政教育改革创新的“示范区”“精品区”。
在“谁来讲”上,该校做好“真”文章,让身边人讲身边事,以身边事育身边人。
长期扎根基层服务“三农”的老教授、毕业后在农业产业领域创业的“老学长”、在“挑战杯”等大赛中屡屡获奖的团队……这样的校园典型人物走上讲台,以第一人称讲述青春担当和奋斗历程。鲜活的故事让同学们在聆听中产生强烈共鸣,极大提升了团课的亲和力、针对性和实效性。
2017年,六和集团原执行董事长、1982届校友张效成现场分享了自己在农业领域创新创业的初心和坚守:“我是一名农科生,始终没有离开农业的老本行。无论在什么年代,青年人都要勤奋、正派,充满热情。”朴实的话语,印在每个人的心里。
2019年,多名在服务基层、乡村振兴、创新创业领域表现突出的青春典型,讲述了自己的奋斗故事。其中,“全国优秀共青团员”称号获得者、学校手拉手义务支教队队长、外国语学院2011级学生郭送,讲述了自己总时长达2000多个小时的志愿服务经历。
“郭送学姐下乡期间睡门板床的故事,太震撼了!”茶学专业2017级学生宋宇杰对这堂团课印象深刻。受此影响,宋宇杰也积极投身志愿服务,发挥专业优势下乡助农。如今,茶学专业研究生毕业的她又继续攻读博士研究生,为解决农业问题开展科研攻关。
在“讲什么”上,青岛农业大学力争做好“大”文章,增强“感召力”。每年的主题不同、内容不同,但精神内核相同,那就是激励青年师生将小我融入大我,立报国强国大志向,做挺膺担当奋斗者。
2021年正值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当年学校安排了精心编排的舞台剧《草莓教授》,以该校享有“草莓教授”声誉的姜卓俊教授为原型,通过生动的语言、鲜活的情节演绎了姜卓俊心系草莓事业、投身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故事。
这一年还播放了精心拍摄的专题片《黄河滩,春望眼》,以艺术方式展现学校小麦育种专家林琪教授、花生育种专家王晶珊教授、草业专家孙娟教授等在黄三角盐碱地上服务黄河国家重大战略、让盐碱地从“土疙瘩”变成“金疙瘩”的动人事迹。
“有人说,你们干农机的真苦,可我们并不这样认为。只要能看到设备性能有提升,哪怕是蹲在地里吃被雨水浸泡过的包子,也感觉是天下第一好滋味的‘灌汤包’……”灯光交汇处,机电工程学院尚书旗教授深情追忆了学校一代代农机人为推进我国农业机械现代化在田间地头奋斗的时光。现场师生无不为之动容。
2024年的五四青年节,正值习近平总书记 给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同学们回信一周年之际。该校资源与环境学院教授、乐陵小麦-玉米科技小院首席专家陈延玲是青岛农业大学本科生,也是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模式下培养出来的第一批研究生。她回母校工作后,将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经验融入自己的专业硕士培养,在山东德州乐陵等多地成功建立多个科技小院。
“大锅菜、大通铺,夏天的碗里有蝇虫,冬天烧锅炉的手指甲里全是黑的……那也阻挡不了我们挨家挨户推广农技、上门服务的脚步和热情。”一张张泛黄的照片映入眼帘,一句句朴实的话语回响耳畔,一个个真实的故事激荡心灵,贯穿其中的是农业类院校响应农业强国号召、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不懈努力,是新农科师生矢志“三农”、扎实奋斗的初心底色。
学校不忘在“怎么讲”上做好“活”文章,提升“吸引力”。在原创内容上精心打磨,从形式设计上大胆创新,依托多种方式,实现“艺术展演+理论融入”,变宏大叙事为微小叙事,变刚性肃然为亲和活泼,“网言网语”贯穿其中,提高了思想引领的时代感和有效性。
“这堂课正成为激励师生进一步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 重要回信精神的最好‘强心剂’。相信这些鲜活、感人的故事,能够激励更多学生学农爱农、强农兴农、奋斗报国。”青岛农业大学党委书记潘军说。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邢婷 通讯员 闫周慧 周维维 来源:中国青年报
下一篇:农村公路 可以有多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