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电鳗能持续放电的话,能不能把它们做成一种新能源呢?比如养在汽车里,取代发电机,这种想法可能实现吗?
如果光看电鳗的外表,你绝对不会把它和“狩猎者”联系起来。因为它的外表不像其他的狩猎者一样有着一副凶猛敏捷的模样,甚至没有任何看似“尖锐而有力”的武器,反而有点“憨憨”的。
电鳗的外表不像鱼类,反而倒像一条粗壮的海蛇。电鳗的整体看起来就像圆柱体,最长可以达到2.5米,体重甚至可以达到20公斤。这样看来,电鳗其实也算是海洋中的“巨无霸”了。
它的外表相当光滑,没有鳞片,背部黑色,而腹部则略显橙色。除此之外,它们的背部上也有着无数小圆点,很是特别。
电鳗生活在热带及温带地区水域,特别是在南美洲的亚马孙河、圭亚那河、奥里诺科河流域等地可以看到它们游动的身影,是一种淡水鱼类。
如果看电鳗的眼睛,就会让人有一种它很呆滞的感觉。其实,这正是它们生活的环境所造成的。
电鳗一般生活在浑浊的水域中,这就导致它们的视力逐渐退化,因此就相当于一个“瞎子”。而且,电鳗的皮肤肤色也是为了能够适应于这样的环境而造成的,所以它们的肤色看起来也是平平无奇。
但,千万不要被电鳗那“呆若木鸡”的外表给欺骗了,人家可是一个“自带电压”的狩猎高手。
电鳗放一次电,平时放出的电压可以达到350伏特,虽然说不会将人电死,只会让人感到浑身发麻,出现疼痛以及痉挛或其他身体不适等症状,但严重情况下还是会被电晕的。
但如果遇到体长超过一米的电鳗,它瞬间放出的电压可以达到800伏特左右,足以将一头牛给放倒,其能量还是不容小觑的。
甚至有人曾经写过这样的新闻:当电鳗遇到鲨鱼后,这两个物种谁才是最后的赢家?在这篇新闻里,最终的结果就是鲨鱼被电鳗电死了。可见,就算是海洋中的霸主,遇到电鳗也要“退让三分”。
电鳗能够在海洋中“称霸”,少不了它的放电能力。
在电鳗的外表上生长着特殊异化的细胞,每一个细胞都可以通过控制钠离子和钾离子的流动来制造微弱的电流。它身上有着无数个这样的细胞,这些细胞组合起来,就让电鳗本身如同上千个小电池串联而成的电池组。
平常情况下,电鳗体内的正负电荷会保持平衡,没有放电的迹象。但如果一旦它感受到任何风吹草动,电鳗的大脑立刻通过脊神经发送信号给细胞。
之后,当其中一个细胞收到信号时,就会传达给其他几千个细胞,它们同时发电。电鳗的尾部是负极、头部是正极,电流就从鱼尾流向鱼头,最终开始放电。
这样的放电功能,也是电鳗获取食物的一种方式。因为电鳗生活的环境相当浑浊且黑暗,它们的视力也大大下降,没有办法通过视觉进行捕猎。而有了这个放电功能后,电鳗就可以通过定位来进行食物搜寻。
在美国范德堡大学,有一个神经生物学家为此做了一个实验,他将能导电的碳棒和同样被麻醉的鱼儿放入有电鳗的水缸里。这些被麻醉的鱼是受到塑料袋的保护,该实验的结果就是想观察电鳗会注意鱼还是碳棒。
有意思的是,电鳗不是朝鱼类的方向游动,而是朝碳棒游动,甚至还会做出吸收碳棒的行为。
可见,这样的实验结果推翻了之前的结果:以前的科学家认为电鳗是通过放电的方式来把动物电麻痹并暴露自己的位置后再下手的。而这个实验结果证实了,电鳗是通过“电子定位”的方式来获取猎物的位置。
而且,除了定位以外,电鳗还可以自由地控制自己的电量,根据猎物的大小来确定一次性要放出多少的电量。这种能够灵活控制电量的能力,真是让我们眼馋啊。
按理来说,在水中如果放电的话,一定范围中的水域里的生物都会受到影响。但是电鳗反而却不会被自己所放出的电伤到,这却是为什么呢?
电鳗对自己放出的电有着“免疫”功能,并不是因为它本身皮糙肉厚,而是因为电鳗的大部分器官都被一种绝缘性能非常好的结构包裹住了。
而且,电鳗的放电器官在身体的两侧,而且它大部分身体的重要器官都集中在身体前端,这也是电鳗能够保护到自己的一个重要因素。
除了身体因素以外,环境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电鳗生活在有杂质的河水中,这河水就像是一个大电池,电流由电阻最小的通路通过。
所以在河水中放电时,由于河水的电阻小于电鳗的身体,电流就会经由体表在水传递给敌方,而不流经电鳗自己的身体内部,因此它也就免受伤害了。
如果把电鳗从水里拿出来放在空中放电的话,空气电阻大于电鳗身体,它就很容易被自己放出的电电死了。不过,就算是拿出来暴露在空气中,还没等它电死自己,估计也会因为离开水源而导致死亡了。
另外,电鳗放电也不是“无所不能”的。尽管它身上的生物电是不会消失的,但它放电的威力会随着一次又一次地连续放电而逐渐减弱。
电鳗放一次电最长能够持续15秒,当电鳗放完一次电后,它需要通过大量的进食和休息,差不多过了半小时后才能够蓄满力量再次放电。
而且,随着电鳗的年龄增加,以及根据自己身体机能是否受到损害的情况来看,它的电量也是会随之减弱的。
下一篇:如何交易“哈里斯逆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