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问的朋友在福建,不知道孩子读几年级。
就现在教育内卷(并更依靠家长)的现象,这个提问但凡有孩子读小学中年级以上的家长,多是笑而不语吧?
承认孩子按学校的节奏来,一天下来,就没什么自己的时间了,很难吗?
那些说孩子家长没有管,能自觉完成作业,成绩又名列前茅的。你不如先说给现在的小朋友听,看看他们的天然反应,我家小朋友有天接话舅舅读书时成绩好:哦,舅舅提前学了吧(没有),那舅舅上初习班了吧(那时候没有补习班)。
孩子眨巴着眼睛,没有继续说舅舅是不是有一对一补习,因为舅舅曾回答过他的另一个提问,说过小时候家里穷。
倒是从孩子接连的提问中,可以看到他们这代人,身边正在发生的事。
昨天我和皮姐夫认真回忆了一下,由家长陪写作业,成长中真的一次也没有。不仅自己家没有,小伙伴家也没有。
十一假期,我们陪着孩子爷爷。爷爷也不是太理解现在的父母陪孩子作业这件事,说他当年都是靠自己。我说爸爸,小学一年级孩子字都不认识呢,就开始要读题写题,不陪孩子自己怎么可能完成呢。
老人家八十多了,读过大学,脑力和理解力还是在线的。他接着说:那家长自己都不会的怎么办?
我竟一时语塞,认真想了一下说:爸爸,现在的家长多少都是读过书的,完全不识字的没有。一个班上就是有家长完全不管也帮不上忙的孩子,有的到了三四年级就开始跟不上了。
好残酷。
那么,有没有可能孩子自己逆袭呢? 不知道,就是没多少可支配时间的话,怎么逆袭?想逆袭就要按自己的节奏来。
接着我们分享,什么是孩子自己的节奏。
什么又是打扰孩子们的自我节奏。
比如昨天小皮预习时不知道茹毛饮血是什么意思,查了字典得知“茹”字的意思是“吃”,9岁的小朋友仿佛立即置身原始草原,连连提问:
他们为什么喝血?他们没有水喝吗?(解释口渴也喝水的,但血是有营养的,吃火锅时我们就吃 猪红 和鸭血。)(哦,若有所思)他们有粮食吗?没有火他们怎么吃米?
(想了想)他们可以直接吃一些水果和蔬菜,但是米怎么办?
(继续联想)他们像狮子一样,打死动物就直接撕咬着动物茹毛饮血吗?
假如不赶时间,那顺着一路讨论下去,查图文资料,甚至去博物馆,看纪录片,多好。
问题是还有一撂摊开的各科作业。听英语,散发提问。做数学,散发提问。
一晚上就那么点时间,都展开来细细讨论,作业就完不成。
小朋友又听话,完不成作业那可是头等大事。
自我节奏,在小朋友遇到新词汇、新定义、新概念时,就是这么遇到挑战的——这世界于他们就是新的,当一道数学题出现“上旬”字样,教材上根本没提过,课堂时间也不足够展开,他们就只能通过做题,对成人定义和打造的复杂世界逐层展开理解,包括但不限于“成本价”、“利润”、“营业额”,这些词汇只是这么理所当然地出现在各式题目里,没有名词解释,小朋友可能会把营业额当成利润,于是最简单的卖文具题,也潜含着对术语与生活逻辑的进一步理解。
自我节奏,还在于假如他们有充足的可支配时间,他们会做什么呢?
我家小朋友最近做的:
自己随手翻读哈利·波特中文(或其他),不知不觉半小时甚至更久过去了,他意犹未尽但上学时间到了。假如是大人们布置的特定任务,20分钟也可能如坐针毡,只想应付了事。
自己随手翻读纯英文版的《HORRID HENRY》,半小时甚至更久过去了,看得咯咯笑——这简直不可思议,因为感觉他认不了多少单词。假如是大人们布置的特定任务,“好吧,我们来吧”,孩子坐在那里,眼睛里写着“快点,赶快完成你们说的任务吧”。
……
只就语文和英语学习而言,他这样沉浸式的、物我两忘的随意阅读,作用远远大于老师和家长的刻意投喂。
对自我节奏的打扰还在于,时间碎片化了:要去上学了,要完成这样或那样的作业,要……要……要……
长假期又有不同,假期的打扰更少,但小朋友完全松驰下来后,可能也不摸书了(却投入学了其他的可见或不可见的技能,或者获得精神上的愉悦与放松,可是这些并不一定体现在成绩上)。
综上,这个提问,其实更多侧重的是成绩。
就成绩这个事儿而言呢,我个人觉得有两种较为理想的方法:
1、一种是完全以个人节奏,凌驾于学校节奏之上,即个人的实际能力轻松覆盖学校要求,从而能不被学校牵着鼻子走。
2、配合并借力学校节奏,来完成基础的知识教育,但不忘教育也是为了整体的人生服务。
对于大多数孩子来说,这两者都很难。
因为现在的教材尤其是实际要求,对普通资质的孩子来说,太难了。
我公公探过头来看9岁的小皮写数学,发现四年级的内容是自己当时初中才学的。
也就是在过去的三年多时间里,小皮这枚刚过9岁的小男孩,语数英0基础,在外界的推动之下,连滚带爬,吞下了这许多知识。
前面总有于他而言吃力的部分在等着,当他学会了一些,超越了昨天的自己,教材又有新内容,难度也在变化。
现在的小朋友的求学体验,就是这样的酸爽。
皮姐夫说自己高考前还在成群结队的踢足球,小学天黑前肯定能写完作业,又说也不可能把孩子穿越回我们成长时的节奏。我说我们那时候也有别的带着时代特征的困难,一代人一代人就是这么克服着前行。
我们天天说减负,也不知道真减掉了些啥——看身边的很多大人时不时焦虑,也不知道在焦虑啥。
就是明知道读个大学出来,也不代表什么,还是不得不(间歇式)发奋催跑——更像是在滚动的车轮上跑动,不想被甩下或碾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