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首先祝大家国庆中秋双节快乐,又是一年佳节至,既是阖家团圆的时刻,也是企业掌舵者回望的节点。
在AI浪潮席卷的这一年,芯片的寒武纪、半导体的生益电子、AI的中际旭创,这些科技公司市值一年翻倍甚至数倍,成为资本市场的宠儿,而房地产等传统行业却在低迷中挣扎,龙头万科也面临债务危机。
“创新”二字既成渴望,也成为恐惧,这份焦虑也是《创新者窘境》中克里斯坦森揭示的经典困境:
成熟企业如何在颠覆性变革中,既不固守过去,也不盲目冒进?
在上周雷军年度演讲中,雷军讲到小米同时供两个孩子上大学,完成了玄戒芯片与小米汽车的双重创新。
透过佳节的深思,我跟大家拆解小米连续跨界创新的底层逻辑。
02
今年我走访多家企业座谈,其中有华为、比亚迪、小米、美的的上下游公司,谈及创新,不少企业家感慨“想做不敢做”。
我分析有三大原因。
第一、资源陷阱。创新项目因为回报周期长,往往在资源争夺中败下阵来,这也是《创新者窘境》中写到的“成熟企业的资源天然向短期盈利业务倾斜”的规律。第二、路径陷阱。
不少传统制造企业尝试创新的时候,仍然“规模化、降成本”的旧思维研发新技术,比如用造家电的逻辑做芯片,因为技术深度不足导致失败。
第三、风险陷阱。
对中小企业来说,不管是芯片,还是AI的研发,都要面临极高的失败率,这种“失败即灭顶之灾”的恐惧,让很多企业选择保守求稳,不愿意冒任何风险。
那么,小米是怎么跨过这些陷阱的?
我一路跟踪小米发展十五年,从2010年MIUI系统,到手机、充电宝、空气净化器等智能硬件的多点开花,再到2024年小米SU7汽车惊艳亮相、2025年玄戒芯片突破3nm制程,小米用15年完成了“从单一产品到全生态”的跨界跃迁。
我跟踪研究小米的跨界创新的实践,提炼了“1个原点+2条路径+3重保障+1个闭环”的核心公式:
用户痛点驱动(原点)→边缘切入→阶梯跃升(路径)→资源隔离+人才升级+用户共创(保障)→生态协同(闭环)
小米的所有跨界决策,都始于“用户”这个核心关键词,彻底跳出“我能做什么技术”,而是分析“用户需要什么价值”,形成“需求牵引创新”的底层逻辑。
这是区别于传统企业跨界失败的关键,由于篇幅有限,我重点分享其中三个部分。
03
一、用“用户痛点地图”锁定跨界方向。
小米的跨界创新分为三个阶段:早期跨界(2013-2018):解决“场景缺口”。
小米从MIUI系统切入手机硬件后,通过米粉社区收集到“手机续航差、空气净化难、电视系统卡顿”等高频痛点,锁定了跨界领域,例如2013年推出的小米充电宝,就是源于用户外出手机没电的刚性需求,首款充电宝上市就占据了30%市场份额。
中期跨界(2019-2023):填补“生态断点”。
针对家电设备互联繁琐的问题,小米把自己的家电产品,通过米家APP实现了一键互联;针对手机性能和功耗的问题,小米启动芯片研发,尽管早期松果S1芯片遇挫,但小米转从功能相对单一、研发风险更可控的外围芯片入手,最终攻克3nm制程的SoC芯片。
高端跨界(2024-2025):满足“体验和生态升级”。
针对米粉群体的年轻画像和消费升级,小米推出了SU7,定位于年轻人的第一台性能车,60%订单来自原有米粉用户。
二、避开跨界红海的创新路径。
面对成熟行业的巨头壁垒,小米采用“从边缘市场破局,再向核心领域跃升”的渐进式路径。
在初期,以“性价比+细分场景”抢占边缘市场。比如进入手机行业,避开苹果、三星主导的高端市场,以1999元旗舰配置瞄准“预算有限但追求性能”的年轻群体;跨界电视时,绕开传统厂商的硬件盈利模式,以内容补贴+低价硬件打开互联网电视市场。
同时,聚焦“小而美”的需求,像早期充电宝、空气净化器都是巨头忽视的细分场景,像2014年小米推出的第一代空气净化器,899元的定价精准切入当时“高端产品太贵、低端产品无效”的市场空白。
到了中期,小米逐步从依赖供应商,到自研实现阶梯式升级。
比如电视领域自研画质芯片,空调领域突破变频技术,芯片领域实现3nm制程突破,成为全球第四家具备该能力的企业。
同时,小米也开始完善“人车家的生态协同”,每款新产品都嵌入小米生态,比如空调跟手机联动调节温度,汽车远程控制家居设备,形成“生态粘性替代单一产品竞争力”的升级路径。2025年数据显示,小米汽车车主的生态设备购买量平均提升40%,反哺全品类增长。
到了后期,小米就以“高端对标”突破行业天花板。
像手机领域,小米跳过“16”系列,全面对齐iPhone 17,在电池技术(金沙江电池能量密度894Wh/L)、屏幕交互(妙享背屏)等10余个维度实现突破。
汽车领域,SU7对标保时捷和特斯拉,YU7通过定制服务向豪华品牌的高端模式靠拢,逐步打破“小米=性价比”的刻板印象。
芯片领域。玄戒O1芯片直指苹果A系列芯片,成为中国大陆首家发布3nm制程旗舰芯片的公司。
三、人才升级。
创新离不开人才,小米从2010年MIUI初创时的“七人创始团队”,到2025年坐拥2万余名研发人员,跨界突破始终离不开人才的支撑。
小米现在的团队,我分析有三类人才。
1、小米现在的联合创始人还剩下三位,除雷军外,还有前谷歌中国工程研究院副院长林斌、北京科技大学工业设计系主任刘德。
2、外部引进人才,前金立手机总裁卢伟冰,前紫光股份总裁曾学忠、前金山集团副总裁刘伟、小辣椒手机创始人王晓雁等等。他们当中,有的是空降高管,有的作为中层引进,一步一步成长为高管,为小米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3、内部提拔,比如小米早期员工朱丹、屈恒、许斐、张剑慧等一批年轻管理者。这15年实践中,小米通过“精准引才补短板、体系育才强根基、组织护才激活力”的三重逻辑,构建了适配跨界创新的人才生态,我觉得这是小米能够跨界创新的核心关键。
在2023年的演讲中,雷军就说过:“小米的成功,本质是人才的成功,找到对的人,给足舞台,让创新自然发生。”
所以,想到某空调品牌的一堆高管和经销商组团,用欧洲品牌在国内销售空调,参投的新能源企业创始人也潜逃了。
这个时候,要思考的不是企业创新的问题,而是组织能力的问题?还是行业护城河太低的问题?
04
虽然雷军在演讲中经常有一些鸡汤,比如说“不去试试,咋就知道自己不行?”
但对企业家来说,重点是看到创新背后的方法论和底层逻辑,把高风险的豪赌转化为可掌控的进化。
就像我重点梳理小米15年的跨界创新公式:1个原点+2条路径+3重保障+1个闭环。从用户痛点(原点)→边缘切入→阶梯跃升(路径)→资源隔离+人才升级+用户共创(保障)→生态协同(闭环)。
让每一步跨界都不是孤立的扩张,而是生态版图的有机生长。
大家可以趁着假期思考一下,我们的企业转型升级的卡点在哪?是不了解用户痛点,还是创新路径不对,还是没有人才?
下篇文章,我将和大家继续分享从投资者角度看小米跨界创新,看AI时代的投资逻辑。
—
责任编辑 | 罗英凡
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本文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 免责声明
本文涉及有关上市公司的内容,为作者依据上市公司根据其法定义务公开披露的信息(包括但不限于临时公告、定期报告和官方互动平台等)作出的个人分析与判断;文中的信息或意见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商业建议,市值观察不对因采纳本文而产生的任何行动承担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