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tGPT、Gemini、Claude……这些生成式 AI 工具如今已渗透进教育的每个角落。Anthropic 公司的一份报告显示,在学生使用 AI 工具的行为中,有 39%是用于生成和改进教育内容,比如制作练习题、润色作文草稿、整理学习笔记;另外有 34%则是直接用于获取作业的技术解答或解决方案。
面对 AI 在教育领域的持续渗透,教育界的反应大多停留在问题表面,例如讨论抄袭认定、改革考核方式、担忧职业替代,但忽略了一个更值得关注的细节:「知识生产的主导权,正从传统教育体系(学校、教师、教育出版社)转移至大型科技公司。」这场权力转移,正在重塑知识的定义、生产与传播规则。
过去,学生写作文、做题目,依靠的是老师出题、自己思考。但现在情况变了,生成式 AI 能够在瞬间生成任何主题的文本,甚至能给出看似权威的解释。这迫使我们不得不思考一个问题:到底是我们在学习,还是 AI 在替我们学习?
以前教育的意义,是让学生在查资料、推理、比较、判断的过程中,逐渐学会独立思考。但当 AI 变成「知识的主要出口」时,这个过程可能会被大大压缩,甚至被跳过。这标志着一个根本性的转变:我们正在告别延续数世纪、以人际传授为主的知识传承模式。
AI 不仅改变了学生学习的内容,更重塑了他们认知世界的方式。学生开始习惯于通过 AI 的解释来验证观点,而非通过自己的分析与反思。传统教育强调通过目标明确的学习活动与评估,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比如通过分析文本来建立深刻理解,并在考核中展示分析能力,而非记忆成果。但这一切的前提是学生通过自身经验和反思主动建构知识。而生成式AI,恰恰动摇了这一根本前提。
这引出一个关键命题:在 AI 的介入下,教育正在经历一场「价值共创还是共毁」的本质博弈。
学生正逐渐成为机器中介系统中的知识共同创造者。当学习者与 AI 围绕同一学习目标展开有效协作,促进真正的理解与能力构建时,教育价值得以「共创」;然而,当学生与 AI 的目标发生冲突,例如学生追求效率至上,而忽略深度学习过程,教育体验便被损害,陷入「共毁」的困境。
研究显示,教育场域中的学生、教师、学校管理者与技术提供商等参与者,各自怀揣不同的价值诉求,共同塑造着 AI 时代的教育形态。学生可能渴望效率与便捷,教师坚持深度学习与思维培养,管理者关注效率与风险,而科技公司则天然倾向于追求用户黏性与市场占有率。这些内在张力,既可能催生更个性化、高效的教育模式,也可能在无形中侵蚀教育的核心价值。
当 AI 帮助学生突破思维局限、真正理解复杂概念时,它在创造不可替代的价值;但当它使学生绕开必要的思考过程、直接获取答案时,就在无形中消解了教育的根本意义。协作学习本身并非全新概念,但生成式 AI 作为一种具有「准主体性」的协作者加入,从根本上改变了协作的性质与边界,它不仅是工具,更在某种程度上扮演了「知识权威」与「思维伙伴」的双重角色。
这场变革常常被誉为「第四次工业革命」,但其本质更是一场前所未有的「智力革命」。当我们开始不假思索地将思考过程外包给机器时,我们便让渡了「思想主权」,将塑造知识的空前权力,交给了幕后开发这些技术的科技巨头。
科技公司早已通过收集数据来预测和影响用户行为,但如今的局面更为根本和深刻。如果知识生产的主要工具被少数几家公司所掌握,一定程度上它们便控制了社会对世界的理解方式。其算法的内在偏见、训练数据的有意识选择、以及最终的商业利益导向,将共同决定何种知识被优先生产和广泛传播。
这一幕与社交媒体的发展历程似曾相识,它们曾利用人类的认知弱点来捕获和出售我们的注意力。但这一次,赌注似乎更高,受到威胁的,不仅仅是我们的注意力,还有我们独立思考的能力本身。
但这并非质疑是在质疑传统教育的价值,其价值是毋庸置疑的。真正的挑战在于,教育者必须在一个 AI 无处不在的新环境中,重新构想「有意义的学习」究竟意味着什么。
生成式 AI 从根本上改变着我们与知识的关系,重塑着学生对专业性、创造力和自我认知的理解。因此,在这个知识生产日益外包的时代,教育的核心使命反而愈加清晰和紧迫:我们必须确保引导这一变革的是人类的教育智慧,而非公司的商业逻辑。
值得一提的是,全球已经有许多高校开始行动,其成立的「负责任 AI 中心」标志着教育界开始主动引领这场关键对话。从始至终,教育的核心使命都是提供答案,而是守护思考的过程。
编译原文: https://theconversation.com/how-generative-ai-is-really-changing-education-by-outsourcing-the-production-of-knowledge-to-big-tech-263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