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期于北京举办的第31届中国国际医用仪器设备展览会暨技术交流会上,中非医院联盟正式成立,包括健康丝路人工智能(AI)发展联合工作组在内的多个工作组同步启动。会议同步发布具有千亿级参数的“羲和一号”医疗大模型。
在随后召开的中非医院发展会议上,与会者围绕AI在医疗领域的应用前景等议题展开讨论。中非医院联盟健康丝路AI发展联合工作组组长田佑中博士,从技术角度分享了关于AI医疗的新观点,引发现场热议。
今天,我们邀请该专家就如何借助AI技术优势推动医疗转型进行介绍。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是一道世界性难题。从宏观上看,全球大多数国家都面临着“看病难、看病贵”难题,而造成这一问题的根源在于医疗资源总量不足与结构失衡、医患信息不对称、医疗服务成本持续攀升以及医疗公益性与市场性矛盾等。在此背景下,随着技术快速发展,AI或将成为破局关键。
AI赋能的四大技术法宝
目前,AI助力医改和赋能医疗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机制。一是作为资源放大器,AI可将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基层,以弥补基层医疗能力不足(如AI辅助诊断、智能问诊分诊机器人);二是作为效率优化器,AI可降低研发成本和运营成本(如干实验加速药物研发);三是作为信息平权器,AI赋能患者端知识储备(如智能健康管家、健康预问诊);四是作为安全规范器,AI赋能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如联邦学习技术、医保反欺诈系统)。
从技术角度看,AI的上述赋能机制主要依靠四大技术法宝。
一是以并联计算为根本的技术革命。以往,以英特尔公司为代表的技术路线是使用中央处理器(CPU)进行串联计算;而以英伟达公司为代表的技术突破是使用图形处理器(GPU)实现了并联计算,并具备神经网络处理能力。这引发了计算端变革,使后续技术革新成为现实。
二是以机器学习和大模型为特征的优化路径。机器学习和大模型的出现,使得整体计算能够快速实现,为医疗数智化创造了更多可能。
四是以边缘计算和联邦学习为手段的安全机制。在医疗领域,隐私与数据安全至关重要。AI的出现,能够更好地保障数据安全。例如,边缘计算和联邦学习可使数据与模型训练相互隔离;再如,通用大模型的本地化部署和训练可在数据不出域的前提下保护隐私。
AI助推医疗领域五大转型
当前,AI正以极快速度推动着医疗领域多方面的转型,包括医疗服务与医疗管理跃升、医药研发与跟踪应用加速、医保管理智能化、公共卫生资源供给效率提升以及医学教育与科研革命等。
在推动医疗服务与医疗管理跃升方面,AI﹢医疗服务可促使医疗资源迅速下沉。医疗管理正从过往依托医院信息系统(HIS)过渡至依托数据中台,进而发展至依托AI中台,直接达成“一键式管理”和信息对称。AI也打破了医院的“围墙”,促使健康管理从疾病治疗转向主动健康管理。
在推动医药研发与跟踪应用加速方面,AI持续推动医药领域的研发与创新。同时,AI在跟踪应用领域,能实现对长病程自动跟踪,促成临床试验与真实世界灵活结合,大幅提升医药研发创新速度。
在推动公共卫生资源供给与效率提升方面,AI可实现慢性病和传染病预测,从而改变医疗保健模式(从被动治疗到主动预防)。同时,AI与大数据的发展将为市场机制提供更为广阔的应用空间。
在推动医学教育与科研革命方面,AI﹢增强现实(AR)技术大大提高了医学人才培养效率。AI还显著提高了科研效率和产学研的转化水平。
知己知彼方能掌握主动
毋庸置疑,人们在有序推动AI医疗应用的同时,务必要高度关注AI的自身局限性,并在后续应用中努力突破相关瓶颈。
首先,医患之间情感连接具有重要意义,医生能够给予患者充分的人文关怀,而当前的AI技术水平尚无法达到。因此,业内常言:AI不会取代医生,但善于运用AI的医生或将取代那些拒绝拥抱AI的医生。
其次,AI的应用发展对制度具有较强的依赖性,需要实践与制度双支撑。
再者,AI难以直接协调医疗公益性与市场化之间的矛盾,也无法替代医保体系改革以及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医疗资源规划等制度性安排。
最后,AI对数据质量极为敏感,要求较高,训练AI所使用的大规模医疗数据需确保自身严谨性,以规避引发误诊误治和产生虚假信息的风险。
当前,AI相关话题具有很高的关注度。然而,人们在谈论AI时,忽略了“AI”其实也是“爱”字的拼音形式,这似乎也揭示了AI的另一层更有温度的含义:科技向善,相信人们只要持续与AI共进、与爱同行,就能更快地构建出优质的全球卫生健康体系。
文:中非医院联盟健康丝路AI发展联合工作组组长 田佑中
整理:健康报记者 夏海波
编辑:夏海波 马杨
校对:于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