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美案例”竟是AI编造!司法公正容不得算法谎言
创始人
2025-11-18 08:44:35

孔德淇

一份书面意见中援引的两起“权威案例”,事实细节与涉案情况高度契合,却在司法审查中露出马脚——据近日《法治日报》报道,日前,北京市通州区人民法院审结的一起股权代持纠纷中,原告代理人为佐证观点而提交的最高法案例及上海一中院相关判例,竟为AI编造的虚假信息。

司法审判的核心是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而案例援引作为法律论证的关键环节,其真实性关乎裁判结果的公正性。AI虚假案例由算法基于关键词拼接而成,其危害显而易见:一方面可能对法官构成误导,干扰事实认定与法律适用;另一方面则浪费司法资源,增加法官核查成本。更严重的是,若虚假案例蒙混过关,可能损害另一方当事人合法权益,动摇公众对司法的信任。

虚假案例为何能进入司法程序?一方面,部分法律从业者将AI视为“减负神器”,过度依赖其生成文书、检索案例,忽视真实性核查义务。另一方面,AI生成法律内容的甄别技术尚不完善,司法实践中也缺乏对此类案例的核查机制与惩戒标准,这给了虚假信息可乘之机。

AI技术并非洪水猛兽,其在法律检索、文书起草等方面的高效性,可为司法实践提供有益助力。需要思考的是,如何为AI应用划定边界,从而扬其长避其短。就此而言,法律从业者必须坚守职业底线,在援引案例、撰写文书时严格履行核查义务,通过裁判文书网、权威法律数据库等渠道核实信息真伪。此外,AI的迅猛发展也提醒法院,可将案例援引真实性纳入庭审审查范围,借助技术手段构建虚假信息甄别系统。

司法审判容不得半点虚假,每一份法庭材料、每一个援引案例,都关乎当事人权益与社会公平正义。所以,技术进步不能替代职业责任,效率提升绝不能以牺牲真实性为代价。唯有各方协力、筑牢防线,才能既发挥AI技术的正向价值,又守住司法公正的生命线,让每一次审判都经得起检验。

来源:工人日报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AI算力迈进“万卡”时代 算力... (记者 杜峰)“十四五”时期,人工智能技术加速发展,当模型参数从千亿级跃迁至万亿级,算力竞争的底层逻...
“完美案例”竟是AI编造!司法... 孔德淇 一份书面意见中援引的两起“权威案例”,事实细节与涉案情况高度契合,却在司法审查中露出马脚——...
资管巨头操作现分歧 海外AI泡... 随着美国13F报告陆续披露,资管巨头在“AI龙头”英伟达上的操作呈现显著分化,一场围绕人工智能前景的...
AI编程迎来“加速时刻” 互联... AI编程是否已成为“兵家必争之地”?广州眺远营销咨询公司总监高承飞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写代...
全省首个“AI+超高通量类器官... 本报讯(记者 王红)记者昨日从省医学科学院获悉,河南省首个“AI+超高通量类器官芯片智能自主实验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