座谈会现场
封面新闻记者 张杰 实习生 朱萌丽
10月18日,由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主办、四川大学出版社承办的“大学出版高质量发展:回顾与展望”座谈会在2025年天府书展四川大学分会场举行。今年是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首次组团参加天府书展,并在书展主会场和四川大学分会场同步举办了全国大学出版社精品图书展。
座谈会上还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亮灯仪式”,以“四十年,同唱一首歌”为主题,向包括四川大学出版社在内的39家恰逢40周年华诞的大学出版社致敬。这一环节象征着中国大学出版事业薪火相传、光明在前,全场洋溢着浓郁的历史情怀与奋进力量,引起全体代表的强烈共鸣。
邬书林
中国出版协会理事长邬书林:
大学出版社可以结合出版和教育两个体系的优势
来自中国出版协会、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四川新华出版发行集团以及全国70余家大学出版社的100余位嘉宾和代表齐聚成都,共同回顾大学出版事业发展成就,交流实践经验,凝聚发展共识,协力擘画新时代大学出版高质量发展新蓝图。出席嘉宾包括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副理事长、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社长王凤廷,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副秘书长毕研林,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副秘书长、燕山大学出版社社长陈玉等。此次座谈会既是对中国大学出版几十年发展成就的总结,也是一次凝聚共识、启迪未来的动员会,标志着中国大学出版界正以更加自信、开放的姿态,携手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
中国出版协会理事长邬书林在致辞中,就大学出版社在数字化转型与国际化传播新形势下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提出重要建议。他指出,大学出版社既是出版体系的一部分,也是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坚持守正创新,围绕服务教育这个中心,把两者优势结合起来。大学出版社要确立高远目标、明确办社宗旨,不断完善体制机制;要与时俱进,积极面对信息技术带来的挑战;要扎实研究问题,借鉴国外出版社在知识服务方面的先进做法,以应对当前挑战。
李永强发言
做精做专核心优势,形成差异化竞争
中国大学出版社理事长,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党委书记、董事长李永强指出,四川大学出版社成立40年来,始终把学术出版作为立社之本,策划出版了一大批精品图书,在国际化发展、数字化转型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是大学出版发展历程的一个生动缩影。他强调,大学社要走自主发展与开放共赢的强社之路,做精做专核心优势,形成差异化竞争。他表示,大学出版社协会将积极搭建平台,促进各家出版社在学术资源、选题策划、数字技术共建、人才培养等方面深化协同。
周青发言
四川新华出版发行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周青提出,希望与各大学出版社深化三个方面的合作:产品合作,共同打造更多传世之作;市场合作,共同构建线上线下融合的全渠道发行体系;人才合作,促进多领域人才的知识共享与能力提升,共同推动我国出版业的高质量发展。
侯宏虹发言
四川大学出版社社长侯宏虹作为东道主代表,以“守正创新”“心系人民”“勇立潮头”三个关键词回顾了四川大学出版社成立四十年来的奋斗历程,介绍了该社在深耕学术出版、传播优秀文化、推进全民阅读,以及推动融合发展、出版“走出去”等方面取得的成绩。
与会嘉宾合影
聚力数字资源共建共享
借力AI持续做强特色化发展路径
在交流研讨环节,与会代表聚焦大学出版高质量发展的一线实践,分享发展经验,表达对行业的思考与感悟,共同探讨发展难题的破解之道。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副理事长、重庆大学出版社社长陈晓阳分享了出版社深耕特殊教育小众赛道,将一本学术专著拓展为入选国家级工程的融合出版项目,并借力AI持续做强的特色化发展路径。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董事长朱生营阐述了推动从“教材立社”到“教育服务者”的战略转型,通过制度、业务、项目创新构建全场景教育服务新生态的规划。
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社长赵海程提出了推动专业财经出版社从“教材输出者”向“综合教学解决方案输出者”转型,并以企业家精神应对市场的思考。东南大学出版社总编辑姜平波呼吁强化与母体大学关联、回归出版主责主业、聚力数字资源共建共享,以应对系统性挑战。
四川大学出版社总编辑张宏辉阐述了质量建设与发展中“产品”与“业态”“底线”与“高线”“历史”与“现状”三对辩证关系,分享了通过寻根历史赓续文脉、面向时代提升站位、打造图书品牌、深化国际交流、推动融合出版等方面的思路与体会。
中山大学出版社社长郭瑞特别关注新媒体对传统出版的冲击,强调需思考出版与AI、大数据等新技术的结合。这些真知灼见,为大学出版行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路径参考和实践样本。
(主办方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