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老年人看“猫会炒菜带娃”视频信以为真之后,现在年轻人也快沦陷了。
毕加索被画室老师审判,爱因斯坦第一个走出高考考场接受采访,李白在快艇上朗诵“千里江陵一日还”……
逻辑堪称诡异,画面看起来却没啥破绽。观看时大脑要急速运转,以确认自己不是在另一条世界线上。
这样的“大作”出自Open AI公司最近推出的视频生成AI模型Sora 2。
该公司同步推出的“Sora by OpenAI”的iPhone应用在发布短短几天后迅速登顶美国App Store的榜首,超越了OpenAI的ChatGPT和谷歌的Gemini。Sora 2在美国和加拿大等地一经上线,就引起国外网友的创作热潮。
各种电影角色在网友重写的剧本里重磅开演。浩克深情望着Ross说“答应我好好活下去”,比孙悟空和林黛玉的cp视频还要丝滑。
违章驾驶的海绵宝宝不顾交警阻拦,“肇事逃逸”。
日漫也是网友创造力爆发的地带。
Sora 2生成的日本动漫视频
不难预料,这样的IP“大乱炖”随之而来的是侵权指控。
当地时间10 月 9 日,Sora 2发布后的第十天,据美国 CNBC 报道,美国电影协会呼吁 OpenAI 对其新视频生成模型 Sora 2 “立即采取果断措施”,因为该模型正在被用于制作侵犯版权的内容。
同样警觉的还有日本政府。10月9日,日本内阁府知识产权战略本部点名OpenAI正在开发的视频模型“Sora 2”,10月10日知识产权战略本部书面提醒OpenAI,要求其不得把日本动漫角色用于训练或生成,并强调“这些角色是日本无可替代的国家宝藏”。
01
玩儿的有多花,
风险就有多大
相比之前的生成AI模型,Sora 2显然受到了电影制作公司和官方的更多“照顾”。
这种重视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它的“优秀”。
一方面,相比于之前的AI,Sora 2在真实感和叙事能力上更胜一筹。
丝滑流畅的动作,更符合现实世界的物理引擎,Sora 2在运动、物理智商、身体力学领域达到业界顶尖水平,可精准呈现自然且细腻的动态效果。
并且相较前代模型,Sora 2可以一次性生成包含多镜头的长篇连贯叙事,打破了传统视频生成系统需逐镜头创作的局限。
另一方面,Sora 2还有一项名为Cameo(客串)的新功能,允许用户将本人或授权对象的形象与声音嵌入视频中,强化沉浸与社交属性。
只需上传一段真实人物的视频片段,便可将其无缝嵌入AI生成的虚拟场景中,“真人出镜”更加真实。
这就让用名人视频进行创作的内容大大增加。
在这场技术狂欢中,OpenAI首席执行官山姆·奥特曼本人未能幸免,成为首要“创作对象”。
除此之外,已故名人更成为创作重灾区。
前有科比“顺应民意”成了冰红茶的“代言人”,后有迈克尔・杰克逊在厨房里表演单口喜剧。
出演过《心灵捕手》、《死亡诗社》、《博物馆奇妙夜》等经典电影的美国已故知名演员罗宾·威廉姆斯也难逃Sora的二创。
然而,这样的“地狱”玩笑有些过头了。虽然效果确实很绝,但这些极度逼真的片段,令其家属感到无比气愤与心痛。
前不久,罗宾的女儿泽尔达·威廉姆斯发出恳求:“请不要再给我发送爸爸的AI视频了”“如果你们还有点良知,就别再这样对他、对我、对所有人了。相信我,这绝不是他希望看到的。”
不单单只有泽尔达,已故喜剧演员乔治·卡林的女儿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她觉得使用她父亲肖像的视频既“令人难以忍受,又令人沮丧”。
许多网友也表达了对这些“重生”视频的反感。
这些新功能在某种程度上引导用户创作更多带有IP的视频,毕竟熟悉的角色或风格在社交平台上更具吸引力和反差感,是堪称“流量密码”的存在。
Sora 2的Cameo功能之所以引发争议,在于它模糊了“模仿”与“复制”的界限。
传统的粉丝制作恶搞视频或同人作品,通常被视为合理使用(fair use)。但Sora 2的技术已能高度还原演员的面部特征、表情、语调甚至微表情,几乎达到以假乱真的程度。
“这不再是简单的模仿,而是对个人形象的数字化复制与再利用。”Ramo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Anthony Glukhov指出,“问题不在于好莱坞是否会维权,而在于他们将以何种方式、在何时发起法律挑战。”
02
版权机制引争议,
“地表最强法务”也头疼
从好莱坞到任天堂,从动漫角色到真人图像,各种角色、各种风格“凡所应有无所不有”,用户已经可以手搓另一个平行世界了。
一边的网友已经“玩疯了”,另一边的版权方也“汗流浃背”了。
而相比极具诱惑力的技术,更引发争议的是Sora 2“霸道”的版权机制。
Sora 2在刚上线时候采用的是“选择退出”(“Opt-out”)版权规则。所有版权角色被默认“上架”供用户使用,而版权方只能主动向OpenAI提交“禁止使用申请”,要保护则需要一个个地去“手动下架”。
更糟糕的是,OpenAI的政策里一开始还明确禁止了“blanket opt-out”(一揽子推出或全面退出),即不允许版权方一次性禁止使用所有的IP或角色,只能针对单个IP或角色逐一进行申请。
不准“一键全禁”的规定下,哪怕你是迪士尼,也得先告米奇,再告睡美人,告到“地表最强法务部”手软。
这对拥有大量IP的公司简直是噩梦——AI生成视频商用还好追踪,可全网散落的使用情况根本管不过来。
“选择退出”机制,实际上是一种“先上车后补票”的逻辑,平台本应承担的版权责任,被巧妙“甩锅”给了成千上万的版权方,需要版权方来忙前忙后进行维权。
面对Sora2,好莱坞三大顶级经纪公司WME、CAA和UTA明确表示反对和抵制,态度强硬。MPA(美国电影协会)和迪士尼等头部制片厂也纷纷发声表示抵制,并要求OpenAI立即采取行动解决侵权问题。
他们的核心诉求是要求平台将责任前置。应该由OpenAI承担防止侵权的责任,而不应由版权方日夜不停地监控和投诉来维权。
面对公关危机,CEO萨姆·奥特曼(Sam Altman)发布博客,宣布在版权保护方面,放弃“选择退出”机制,转为采用Opt-in(选择准入)机制,且版权方可以获得 “granular control(精细化控制) ”,比如限制角色的使用场景、禁用特定台词,以及和“cameo”功能类似的授权逻辑。
和“选择退出”正好相反,现在平台默认禁止使用所有版权角色,把保护伞先给撑起来。只有版权方主动点头授权,说“这个IP可以用了”,用户才能拿它来生成视频。
也就是说,从“随便用,除非你反对”变成了“不能用,除非你同意”。
现在,Sora 2 已拒绝生成各种可能侵权的提示词。如果输入相关提示词,平台会提示“此内容可能违反了我们关于与第三方内容相似性的规定”。
然而,政策转变引发了用户的强烈反弹。
社交平台上,许多用户抱怨新限制让Sora 2变得"几乎无用"。一位用户在Reddit上写道:"不能使用版权角色,这个应用就失去了乐趣。"同时,技术爱好者们已经找到了绕过限制的方法,包括使用非官方图像或更改角色名称来避免系统检测。
还有一些用户开始用马丁·路德·金的“AI演讲视频”表达抗议,反对过度版权审查,认为内容过滤削弱了AI创作的开放性和艺术表达自由。
更令Open AI头疼的是,经纪公司和制片厂对于补正措施仍不买账,使自己陷入两边不讨好的境地。
CAA、UTA虽然表态愿听取OpenAI的解决方案,但明确表示仅靠Opt-in政策不足以保护版权方合法权益,要求OpenAI进一步细化补充方案和侵权追责机制。而MPA则持续施压,要求OpenAI明确训练数据的合法性。
《华盛顿邮报》的报告显示,Sora初代模型明显是使用受版权保护的材料训练的,而这些材料并未获得使用许可。
说到底,补救措施还是没有解决其训练数据来源的“原罪”问题,即输入端的训练数据合法性。
不是不想,是做不到。
03
游戏规则争夺战,
内容创作何去何从
这已经不是AI公司第一次陷入版权纠纷。
2025年6月,迪士尼与环球曾起诉AI绘图工具Midjourney,指控其未经授权生成版权角色图像;9月迪士尼亦向Character.AI发出禁令,禁止其使用迪士尼角色训练模型;9月中下旬,迪士尼、环球影业、华纳兄弟联手将中国的AI公司MiniMax及其旗下的图像与视频生成服务“海螺AI”告上法庭,指控其未经授权使用经典IP进行AI模型训练与商业服务。
在AI领域最大的版权案件之一中,Anthropic公司因使用受版权保护的书籍训练其模型而支付了15亿美元和解费。尽管有法官裁定此类使用属于合理使用,但这一法律问题远未达成共识。
这场争议的解决,恐怕难以单纯依靠法庭的胜负。
值得注意的是,在宣布版权机制的补救措施的同时,奥特曼也提出,OpenAI在此基础上进行商业补偿,计划推出“收益分成模型”,承诺与同意授权的版权方共享平台收益,试图以经济利益来推动合作。
新方案旨在赋予版权方两大核心权力:一是完整的IP控制权,可自主决定角色能否被使用以及在何种界限内使用;二是直接的收益共享权,能从用户使用其IP所产生的平台收入中获得分成。
这一方案如果实现将意味着,对好莱坞制片公司、游戏巨头、日本动漫出版社等IP持有方而言,IP资源库成为一座可全天候挖掘的“数字油井”。他们不仅能稳定获取授权收入,还能借助创作者的智慧持续激活IP热度、延长生命周期。同时,来自创作平台的数据反馈,可以例如哪些角色、何种风格更受欢迎,为后续的内容开发提供重要参考。
内容创作者也能够以合法合规且低成本的方式,使用知名角色进行视频创作。优质的爆款作品将有机会通过平台分成机制,直接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商业收益。
但愿景越是宏大而美好,实现起来越不容易。
OpenAI承认,具体的分成模式仍需反复试验才能确定。除了AI抓取的素材难以追踪并进行准确的价值归因与收益分配之外,如何与全球成千上万的IP持有者协商授权,如何为不同的IP设计公平合理的定价体系,分成比例、计费方式、透明度如何保证,都将是未来谈判的焦点和难点。
尽管新模式的可行性还有待验证,但至少可以由此窥见,OpenAI的野心绝不止于简单的模型升级,还在于推出新的商业模式。
Sora 2的争议,本质上是两种生产方式的碰撞。传统娱乐工业历经百年建立起的版权体系,本质上是依赖明星、角色和IP的独家授权获取收益。而AI驱动的开放创作平台,主张“人人皆可创作”,通过技术将内容生产“民主化”。
种种迹象表明,这场博弈已经从单纯的技术和版权之争,扩展到对内容创作主导权之争。
如果说传统的好莱坞是“工厂主”,用制片厂和影视人员生产电影产品,然后卖给消费者,那么算力垄断者就是“大地主”,他们并不关心土地具体中什么庄稼、生产什么内容,只关心所有的创作者必须使用他们的土地,即平台来耕种。他们制定平台的使用规则,通过模型来决定创作什么样的内容类型,实际上是在设定创作的底层规则和边界。
传统大公司通过垄断渠道、发行、明星和IP来分蛋糕,是原有规则的守护者和最大受益者。而“新玩家”AI巨头试图通过垄断底层模型、算力和算法来制定新规则,试图构建一个新的、更底层的基础设施。
毕竟,谁定义了“什么是创作”,谁就掌握了未来文化的定义权。
参考资料:
酷玩实验室,《一夜之间,Sora成了全球最会玩梗的赛博老资历》
wuhu动画人空间,《全网刷屏的Sora 2,为何被官媒点名“颠覆性风险”?》
人工智能微客,《Sora 2风暴:当AI视频撞上版权墙》
21世纪经济报道,《Sora2生成已故名人视频引亲属不满,OpenAI面临版权麻烦》
三次方AIRX,《奥特曼刚刚发文:Sora 2带来的商业机会,要让创作者赚钱,重构视频内容的生产关系》
AGI商业观察者,《OpenAI Sora 2 视频生成模型最新进展及行业影响分析》
ACG法实务,《OpenAI调整Sora2版权政策,从“Opt-Out”改为“Opt-In”》
上一篇:原创 iPhone17 Pro系列机身褪色:无法避免!库克:忙AI国行却陷难题!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