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话题“iPhone17被曝机身褪色”迅速引爆网络,多位用户晒出图片显示新机在使用后竟褪成了粉色。
这一现象不仅暴露了苹果在产品设计上的潜在缺陷,更与库克近期在上海高调宣传Apple Intelligence(苹果智能)却迟迟无法登陆中国市场的困境形成鲜明对比。
一边是硬件质量的“褪色”,一边是软件生态的“卡壳”,苹果正面临一场多线作战的危机。
这也意味着,即使iPhone17系列的销量很高,却依旧有很大的发展压力,想进一步的发力,将会非常困难。
需要了解,自iPhone17 Pro系列上市以来,其铝合金一体化机身设计被誉为“苹果近年来最大变化”。
中框与相机凸台一体成型,背部嵌入超瓷晶玻璃,整体外观简洁高级!然而正是这一设计,成了褪色问题的根源。
据悉,iPhone17 Pro系列采用的7系铝合金含锌量较高,但氧化膜厚度和封闭程度不足,导致染料从膜孔中脱落。
用工程师的话说,“划痕+褪色无法避免”,这种材质在硬度上远不如前代采用的钛金属,甚至有用户反映,使用无尘贴膜工具时,铝合金边框直接被划伤。
而根据网友的反馈来看,新机的褪色问题主要集中在星宇橙色,其他深色系也可能存在类似风险。
笔者觉得,大家还是“戴个保护壳小心使用”,虽然是对苹果“高端设计”的讽刺,但起码可以保护更好的体验。
说实话,近年来苹果从“信号门”“电池门”到“褪色门”,硬件品控问题频发,正在消耗用户长期积累的信任。
如果一直都没有解决问题的话,那么iPhone17 Pro系列的第二波热度,可能会随着这个问题,逐渐降低。
关键当硬件问题发酵之时,苹果软件生态的推进同样举步维艰。
库克在上海的全球财富管理论坛上表示,Apple Intelligence“正努力进入中国市场”,但这句话背后,是长达数年的博弈与等待。
而Apple Intelligence国行版迟迟无法落地,主要受限于两大因素!
第一,苹果需要确保AI服务符合数据安全与内容审查要求,如何平衡本地化与苹果的全球标准,成为核心难题。
第二,美国政府担忧苹果与中企合作会导致“先进技术”外流,进一步拖慢了审批进程。
不得不说,从iOS 18.6到如今的iOS 26,多个版本更新均未解决这一问题。
库克称“人工智能可以救人性命”,但现实是,这项技术连进入中国市场的“准生证”都拿不到。
更为关键的是,如果Apple Intelligence最终通过第三方服务落地,其体验能否与苹果原生生态无缝融合?用户是否会接受一个“百度内核”的Siri?
这些问题不仅关乎技术,更关乎品牌调性与用户习惯,苹果若处理不当,可能陷入“本土化不足”或“体验割裂”的泥潭。
说到这里,对用户而言,iPhone的吸引力从来不只是硬件或软件的单方面优势,而是整体体验。
褪色问题损伤的是外观体验,AI缺失影响的是智能体验,如果苹果无法在这两方面给出解决方案,用户可能会用脚投票。
而且针对褪色,苹果尚未官方回应,但若效仿此前“电池门”的维修计划,推出换色服务或材质升级,或可缓解危机。
而AI入华则需要更高层面的谈判与妥协,然而这些举措都需要时间,而市场留给苹果的时间并不宽裕。
总之,苹果一直以高端、可靠著称,但若连“颜色保持”这种基础问题都解决不了,还如何说服用户为其溢价买单!
那么问题来了,大家对苹果iPhone如今的表现有什么想表达的吗?欢迎回复讨论。